老年期抑郁症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1-2-5 00: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年期抑郁症
女 | 70岁
来自河北
2011-02-05 00:28:53
1人回复

健康咨询描述:
老年期抑郁症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表现?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老年期抑郁症怎么办?怎么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1-2-5 00: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情分析:
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类精神病,其发病率约占老年人口的7%~10%,在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症可高达50%,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虽然抑郁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与老年人易于发生抑郁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家庭、环境等变化有关。抑郁症的发生常是在精神抑郁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老年人心理上感到自己的地位、能力、健康状况、经济等各方面都不如过去,失去了很多东西,回忆过去的黄金时代,感到现在的失落,于是产生悲观心理。加上疾病、丧偶、孤独、子女离开,自己守空巢等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很易发生抑郁症。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终日叹息、情感淡漠、兴趣减少、抑郁寡欢,对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和爱好,悲观失望,甚至出现消极自杀情绪,常伴思维迟钝、内容贫乏,有时处于缄默状态等一系列假性痴呆的症状。这些症状确实与老年性痴呆难以鉴别。一般来说,老年期抑郁症有以下临床特点:
1.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
2.病前智能和人格完好;
3.发病日期比较明确;
4.智力障碍出现迅速,虽然回答问题缓慢简单,但经仔细检查发现他们回答问题的内容还是切题的,并有很好的注意、记忆保持及计算等能力;
5.病人自责或罪恶和疑病妄想明显,易产生消极自杀行为;
6.用抗抑郁药物疗效良好,无后遗人格和智能缺损;
7.可有明显的个人或家族抑郁症史。即使如此,两者的鉴别在部分病人仍相当困难,需到专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指导意见:
抑郁症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及心理治疗等。而近10年,由于新型抗郁药的飞速发展,在美国市场上有近10种新的抗抑郁药,例如安非他酮(布普品)、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文法拉辛(万拉法新)、奈法唑酮、米氮平(米他扎平)、氟伏沙明等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心理因素与抑郁症状的产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对照研究已证实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是有效的,而且心理治疗能预防复发及改善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药物及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治疗均有重要作用。
1.一般治疗当今抗抑郁剂和电休克治疗虽然对抑郁症有较佳的疗效,但不能忽视一般性治疗。由于食欲缺乏和精神反应迟钝,患者的营养需要往往不能获得满足,故加强饮食护理和补充营养在医疗护理上十分重要。此外对患者所伴发的任何躯体疾病,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彻底治疗。
音乐治疗可以从调节情绪的角度,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方法而发挥作用。因为它是在综合了医学、心理学、物理学、音乐美学等学科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治病技术,也是利用音乐艺术的结构特点、音响的物理性能、音乐的情绪感染力,来协调人体的神经生理功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增进社会交往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可以用音乐发泄情绪、交流情感,可以使内心的抑郁、不安等情绪得到疏泄,特别是老年患者,通过参加音乐活动,可增进人际间的交往,因而摆脱了孤独,并从关注自身不适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同时通过音乐的创作性活动,加强自我尊重的行为,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行为上的适应。
2.药物治疗老年期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由于老年人特定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致使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较年轻病人具有特殊性,特别是药物治疗成为临床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老年期抑郁症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包括:①年龄因素对药物的药效学影响:人到老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部位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功能改变,即在突触前神经递质合成或降解有变化。酶活性上,出现老年性改变,使可供使用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减少。②年龄因素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影响:在老年期,身体各个器官都会发生结构与功能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作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分布及清除等发生一系列的老年性改变。进而使抗抑郁剂的半衰期延长,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减少,药物排泄减慢,稳态血浆药物浓度增高。因此,老年人的药物标准日剂量为低剂量。③老年人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抗胆碱不良反应可以加重老年人的躯体症状,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静、心动过速、视物模糊、便秘、震颤等不良反应影响了抗抑郁剂的药物作用,使老年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此外,老年人更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为直立性低血压、口干、尿潴留、肠梗阻以及中枢抗胆碱作用所致的注意力、记忆力损害、谵妄等对老年人均构成威胁。④老年人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需要服用多种不同的药物。此时,抗抑郁剂的不良反应可加重躯体疾病,同时躯体疾病又可以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之间又可以发生相互作用。⑤焦虑、失眠是老年抑郁症常见的症状。无镇静作用或加重焦虑的药物,往往使病人的顺应性降低。⑥自杀是老年期抑郁症常见的症状,且成功率高。如果只考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可能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死亡及社会功能障碍等。⑦老年期抑郁症容易反复发作。这一特点关系到抗抑郁剂的长期维持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对年轻患者有效的抗抑郁剂对老年人同样有效,但老年人抗抑郁剂的选择应根据其不良反应情况和与其他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来决定。
(1)三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用于老年抑郁症时,应对病人做全面的体检,常规心电图检查。注意药物的心脏毒性、直立性低血压及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①心脏毒性反应:血浆药物浓度监测可减少药物中毒。此类药物老年患者的有效血浆
药物浓度与年轻患者相同,但老年人达到有效浓度所需要的剂量较低。另外,这类药物的消化代谢产物也有活性,对心脏也有毒性。其水解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有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即使原药物浓度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因代谢物浓度高而引起中毒。心电图检查可监测TCA对心脏的毒性,QRS间期延长是早期中毒的指征。老年人服用此类药物时,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并与用药前对照。②直立性低血压:此症是TCA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老年病人可因此引起跌倒、骨折等严重后果。
③抗胆碱能不良反应:TCA的外部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视物模糊和便秘等,老年人上述问题尤为明显。而TCA的中枢抗胆碱能反应后果更为严重,包括定向障碍、意识模糊、烦躁激怒,可发展为谵妄、抽搐、昏迷和死亡。TCA剂量过大或合并应用其他抗胆碱能药物时,可引起多种中枢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因此,当服用TCA的老年人出现意识障碍、遗忘、谵妄时,应先停用抗抑郁药。由于老年人药物半衰期长,因此停药1周后其中枢抗胆碱能不良反应才能消失。
仲胺TCA,如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和地昔帕明(去甲丙咪嗪)引起的抗胆碱能作用、镇静作用、降压作用比叔胺药物少,因此它们是老年人比较常用的TCA。另外,有些研究发现,仲胺药物对认知、记忆无明显影响。
在躯体健康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中,去甲替林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明显比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和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少。对有心脏病的抑郁症患者,去甲替林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也是微不足道的。在对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丙米嗪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也是微不足道的。在对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抑郁症患者的观察中发现,丙米嗪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是50%,而去甲替林只有5%。对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抑郁症患者,服用地昔帕明(去甲丙米嗪)者有32%由于直立性低血压而停药,服用去甲替林的患者只有5%。然而,对于以前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去甲替林和其他TCA一样会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这样的患者,目前还没有一种真正安全的三环类药物。
但是,不能忽视叔胺TCA(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在老年期抑郁症中有显著的临床作用。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用此类药物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小剂量(12.5~25mg/d)开始,缓慢加量,尽量减少合并用药。同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及血浆药物浓度的监测。直至目前,这类药物仍广泛地用于老年患者中,而且对老年抑郁症的焦虑、失眠等常见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2)四环类抗抑郁剂:以马普替林(麦普替林)、米安色林(mianserin)为代表的四环类抗抑郁剂也可用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马普替林(麦普替林)以其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反应轻为优点而用于老年患者。该药是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老年抑郁症患者在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无效时,可选用马普替林(麦普替林)。但必须注意马普替林(麦普替林)导致癫痫的危险性,尤其是对患有脑部病变的高龄老人更应注意。
米安色林优点是具有镇静和抗焦虑作用,同时无抗胆碱能作用,也无明显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无心脏毒性等,它适用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但需注意该药有致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
阿莫沙平(amoxapine)也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剂、但由于它具有抗胆碱不良反应及对神经运动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恶性综合征、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因此不适宜在老年抑郁症中使用。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人体内单胺氧化酶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所以在理论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对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可能是一种病因性治疗措施。再者,老年期抑郁症常伴有的焦虑、疼痛以及其他躯体化症状,应用MAOI均可获显著疗效。但是由于MAOI有高血压危象、限制饮食和限制药物等缺点,使其在老年人中的应用仍受到限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