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怎么做!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9-1-30 06: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象就是幼儿身边得同伴或者说是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 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公民共鸣,我在讲述完故事后,让幼儿观察三副图中小姑娘的表情变化,并且,让幼儿来表演表情。继而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表情变化的原因:a、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小动物都夸她的房子)b、小姑娘为什么不高兴?(她不同意小动物们到她家玩)c、小姑娘为什么又高兴了?(她同意了小动物到她家玩)。通过观察回答,幼儿已能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我意识的膨胀(拒绝小动物)棗自我意识的克服(失去朋友后的孤独)棗与人分享时的快乐(邀请小动物)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得行为。其次,通过讨论来迁移情感,逐步形成幼儿自身得认知。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小动物吃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又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此外,我们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曹问宇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棗蹦蹦高,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曹问宇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蹦蹦高,对曹问宇说:“这个蹦蹦高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曹问宇想了想说:“好象有点酸。”“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酸;老师,我的心里有点难受”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曹问宇,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酸酸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曹问宇不说话了,他拿过蹦蹦高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地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时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想看更详尽的内容,请查看乐知网的网友课程 “http://www.hiknow.com/lesson.do?method=getLessonInfo&id=1-f4a7abeb59a011dbbc95f34bda14a4e2”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摘>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1、营造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要形成分享意识,首先要信任、关爱对方,必须在幼儿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从幼儿入园一开始,我便注意培养这一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从游戏《猜猜我是谁》开始,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直到互相合作,亲密无间;从看图讲述《我们一起玩》到讨论安徒生童话《快乐王子》,孩子们从只关心自身的利益逐步认识到理解他人的困难,知道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意识。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相互亲近,彼此信赖,并开始逐步形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2、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游戏时我们可以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3、创造分享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一起操作、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我也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幼儿与同伴分享物品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比如在晨间为每组提供一筐不同品种的积木,在游戏当中,该组成员必须学会相互协商、共同享用,这样一组幼儿才能愉快地游戏。同样,组与组之间也必须学会共享,才能保证大家都能玩到各种类型的积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竞赛,区角活动中色彩缤纷的玩具,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分享的机会。4、体验分享的积极效果。幼儿之间的分享经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情绪愉快,彼此得到满足,同时增进了友谊,这对巩固、强化分享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分享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并使幼儿感受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同时,通过比较成功的分享与不成功的分享,及独占、独享行为,更使幼儿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与必要。而教师赞许的目光,亲切的抚摸,及时的肯定鼓励,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分享行为。                                       

                                                                                                你好!可怜天下父母心!  天下父母不谋而合、心心相印,一个心愿 ——— 望子成龙!!! 这个问题在4月26日、8月23日、9月12日、11月7日、12月2日、回答后被采纳过,今日复制给你,不知是否对你的孩子有所帮助?这些年 ——— 教育孩子的几点总结:不知是对你的孩子是否能起到作用?(我的孩子懂礼貌、爱学习、能吃苦、懂宽容、会关心、勤俭节约、意志坚强。在5岁时和我上街,就懂得关照我转弯、过马路注意车,买东西了他要拿重的,让我拿轻的,认为他比我有力。玩时跌伤不哭,12岁得了阑尾炎,做手术前后都不流泪。上学那年他要闹钟,从不用我叫他起床。在我的生日、节日里会问好,给我买礼物,等等......当然,我对他的关心更是......嘻嘻......) 一、相互关心、互相信任、肝胆相照。亲情是一笔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这种爱,是情不自禁;这种关心,是无微不至。在你关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关心你。比如: 1、孩子很小不会做些什么,你工作、家务辛苦一天,可以对孩子说你身体那里不舒服,让他给你柔会。虽然,对你身体起做不到作用,精神上是一种安慰。 2、亲切友好给孩子买来吃的,在他吃时,你要顾意说你也饿了,启发他主动给你吃,此时,你不要推辞,要吃一点点,并非你爱吃,这样既能让他学会关心,还能使孩子克服自私,不然在他心中形成你不爱吃,以后也许就不记得你。 3、与孩子的关系要相处成既是母子或父子又是知心朋友。 二、灵活多样、坚持原则、有始有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不一定要郑重其事,方法要恰到好处,有时要看机会。比如:和孩子玩耍时、吃饭时、走路时、干活时,就事论事,用聊天的形式,给他们讲: 1、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必须让他们知道,自己所能做到的和所应该做到的。 2、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事物,根据不同年龄的承受能力,适当让他们知道一些,同时让他们分析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因此让他们懂得一些道理,有备无患。 3、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日常生活,习惯成自然,发现不良行为,立即纠正。 三、相互尊重、以理服人、人格平等。 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假如: 1、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或家长误解了孩子,一定要向孩子道歉,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2岁、3岁或者更大,小孩子也有自尊。不然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会感到家长不讲道理,久而久之,他对你会失去信任,因此,不复你管教。 2、如果,你曾经对他有过误解,要和他勾通,必要时,个别亲近而且是他信任的人可以参与,自我批评,便于今后教育。 3、某件事情,没有分析原因之前,千万不能认定是孩子的错。 4、孩子错了不能骂,更不能用棍棒拳脚,那样既给孩子伤了自尊,又形成以力服人,将来他到了学校、步入社会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人无完人,如何是一个孩子。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 5、 孩子错了怎么办呢?—— 首先:要按照事情的经过,一分为二的分析原因,如果各持意见,可以让他换位思考,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让他自己知道错在那里。其次:要他承认错误,赔礼道歉,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办?要他自己考虑,作出决定。6、不要在公众场合责备孩子,不然会伤他的自尊。 四、树立自力、自强、自信、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的思想。 1、教育孩子对自的事情,自己去办。假如做的不理想,家长不要责怪,应该鼓励他,给他自信,同时,在教他的过程中,让他重试,熟能生巧。 2、教育孩子学会自强不息,不要怕苦怕累,勇于进取。 3、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让他懂得钱来之不易,假如没钱的时候,什么都买不来。 4、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相互帮助, 5、要有爱心。爱的力量无限,爱能使人自信、能使人信心百倍......相反也能摧毁一个人。 五、关爱与责任紧密联系。 1、教育孩子认识到:爱来自十二分真诚,没有丝毫虚伪。爱是给予,用身心;爱是付出,用全部;爱是奉献,默默伴随人生之旅。 2、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爱自己的同时,还要爱他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心。其实,爱就是一种责任。有责任心自然就有爱心。 六、认识与生活不可分割。 1、认识是一种思想。一位名人曾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说心态,决定着一个人的一切,对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有直接的影响。 七、生活是什么?——观点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有好多人认为生活就是:“油盐酱醋,苦乐忧思”那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秤,在那上面衡量对与错;生活就是有正义感、有理智;就是诚实不欺,表里如一;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用自己的理想之刀,在生命之树上刻下清晰的年轮;生活就是面对困惑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的灯盏..... 根据我的教子方法。愿你有条不紊、恰如其分,教子更有方!愿你的孩子聪明伶俐、勤学苦练、通情达理、勇往直前、再接再厉!将来成为满腹经纶、胸有成竹、自食其力、大显身手、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