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谋答网友问:新主体、产能紧缺、人才流失等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23 23: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周,芯谋研究发布了两篇题为《新厂越多、芯片越缺的真相》、《周晓阳与芯谋商榷:以良治应对人才流动》的文章,在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不少网友通过微信后台以及微博留言和我们进行交流。其中有很多问题和观点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芯谋研究选出十来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其进行一一解答,供网友思考。

一、是不是反对增加新主体?

芯谋研究:其实芯谋研究并不反对新增主体建设,恰恰我们还曾多次呼吁新增主体,在我们2021年3月11日发布的文章《芯谋研究预估:若不积极扩产,至2025年国内产能缺口抵上8个中芯国际——国内产能紧缺现状和应对》中提出“新三线思维下,适当增加新实体”观点,如下图。我们曾多次提出国内产能不足及对新增主体的期许,只是大规模、先进工艺的晶圆制造项目需要海量投资,完整建制团队,合法的技术来源,充分的要素资源支撑,而这些都是新主体或团队的最难解决的。再加上近几年,部分项目烂尾影响恶劣,国家层面收紧了对相关大制造类项目的指导与审批,在现有政策下,这些项目领域,地方政府与其与新团队合作,不如与老主体交流更具“可靠性”。近几年有扩产动作的境外晶圆厂里,都有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国内新主体往往历史较短。


芯谋研究文章截图


由上图可见,近五年内,国际上并没有新增主体进行扩产,而国内却增加了多家。

二、该篇文章是不是反对人才流动?

芯谋研究:人才流动在市场中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人才流动在一定比例之内也是有利的。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现在的问题是,人才流动密度太高了,员工跳槽太频繁。而大比例人员的跳槽导致团队分散,团队分散会带来一些问题。正如一位网友留言那样(如下图),产业需要的是成熟的有经验的人才,以及成建制的团队。此外,背后的商业机密也存在泄漏的危险,竞业禁止也要在合乎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当下,知识产权的官司越来越多,对产业带来不利影响,我们也呼吁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跟上脚步。


网友留言截图

三、造成缺货的原因真的是新主体太多吗?

芯谋研究:华为事件有一部分原因,但华为是去年的事情,915之后,华为的大批量产能被释放出来,产能问题按理说应该会有好转。但并没有发生好转。我们再看这些新主体,哪些已经达到了当初宣称的目标?产能利用率是否已经达到规划?产能紧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供”和“需”以及“变量”问题,在供应端,新增产能是不够的,需求端,又是爆炸性的增长,变量就是政治因素和疫情原因。目前,中国产能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的人才的数量也比原来多,新主体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需求速度,也超过了人才增长的速度,但新主体的产能并没有释放出来,导致产能紧缺,在中国不缺钱的大背景下,就是缺人、缺有经验的人;缺团队、缺成建制的成熟的团队!所以说人才分散带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的产能缺失,是有道理的。

四、老主体的管理和人才政策难道没有值得反思之处?


网友留言截图

芯谋研究:老主体的管理和人才政策确实有需要反思之处。同样是代工厂,为何有的员工离职率大大低于业内平均水准,有的则远高于?员工的离职率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外界的诱惑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平台是否给予员工应有的尊重。对离职的员工而言,到底是钱包受了委屈,还是心里受了委屈,这值得所有代工厂思考;企业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五、假如新厂给我加40%的工资,去还是不去?



网友留言截图

芯谋研究:是否选择跳槽与工资的多少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而更应从自身长远的职业规划角度进行选择。以刚参加工作三年的新人为例,此时的首要任务应该为深入了解行业规律,提高自身行业累积,频繁地跳槽只会让这一切不断从零开始;对工作超过十五年的资深专家而言,即便是工资加价40%,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也不会有多少实质上的提升,也不会仅仅为了工资这一原因选择跳槽。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中芯国际中做工艺整合工程师,但经过一年多工作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工作的契合程度并不理想,最终决定转去市场部。转岗之后,因为没有岗位津贴和加班费,工资少了三分之一,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嘲笑者有之,劝慰者亦有之,但我始终相信自己对定位的认识。岗位切换之后,工作模式和状态的改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缺点,看到了岗位对自己的合适,并坚持了下来。

六、新厂越多、芯片越缺这个问题怎么解呢?


网友留言截图

芯谋研究:新厂在解决产能问题之前,首先应该要解决自身的技术来源、知识产权等问题,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新厂才能是合格的“芯”厂。除此之外,新厂的建设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市场需要的大力支持,市场化出资的大力支持。同时鼓励政府建设的新厂之间形成错位竞争,比如国内紧缺的化合物半导体、SOI以及一些特色工艺的代工。

七、为什么台积电的操作工可以在岗位上工作十几年,是因为他们公司的年轻人都吃苦耐劳品德高尚?


网友留言截图

芯谋研究:这个问题特别好。薪资水平对员工选择岗位的影响较大。但在岗位的行业薪资水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员工能在岗位上坚守多年,一定是岗位和公司给予了他获得感,可能是情感收获,也可能是价值实现。

2004年我做工艺整合工程师时,在工作中常与生产助理(MA、manufactureassistant)打交道。MA是Fab中既枯燥又费时的工作,薪资水平也非常低,这导致MA岗位流动性很高。常常新上岗的MA对工艺流程不熟,常会造成晶圆损失。当时一片晶圆的价格,就抵得上MA两三个月的薪水。如此循环,因低薪导致的人员流失频繁,新人不熟悉业务带来不少损失,因小失大,让人感慨。

所谓的工匠精神,没有十年二十年稳坐冷板凳,是无法培育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工匠培养环境,何来工匠呢?花了大价钱去买高昂的设备,却舍不得给基层的生产助理和工程师增加微薄的薪水,导致人员流失严重,新人经常出错导致损失连连,孰轻孰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