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是“0”,少的是“1”——再论中国晶圆制造产能过剩了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23 23: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或许入冬的原因,近期制造产线的负面新闻有点多。再加以之前铺天盖地的“中国新建产线,投资巨多”的宣传,一时间,晶圆制造项目又成为热点,众议纷纷,也让业界对中国晶圆制造产能过剩的担忧多了起来。不仅政府,甚至业内也有认为中国晶圆制造产能过剩的隐忧。这些担心不无道理,但在芯谋研究看来,中国晶圆制造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有效产能不但没有过剩,还远远不足。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产能实际上是,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宣传广告过剩,实际运营不足。中国制造产线多的是“0”,少的是“1”。
之前芯谋研究曾经从全球前五大设备公司的中国客户的销售数据来分析中国半导体的投资问题(《摒弃浮夸、回到现实——从设备企业的销售数据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通过数据分析出中国大陆本土厂商半导体设备采购额仅占全球的9%!这与中国巨大的半导体市场快速崛起的芯片设计产业的需求严重不相匹配。有数有理有真相,引起业内的广泛讨论。今天我们再从产能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话题,希望通过精准的数据,科学的分析,专业的判断,让业界对中国制造业产能的真实情况有个准确的判断。
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一提起半导体投资,尤其是晶圆制造产能,不少领导和专家担忧半导体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光伏和LED等,将过去面板、LED和光伏产业与半导体产业等同类似。或许那些领域产能过剩后的凄风冷雨,产线关停时的痛心疾首,让决策者心存疑虑。但芯谋研究认为,每个产业的规律与难度并不相同,不能简单类同。
(一)半导体产业的规律不同于面板光伏等产业
面板光伏建了产线很快就会出产品,而建了晶圆线却不一定会有产品,甚至永远不会有。半导体之所以得到各国战略支持,成为国家争夺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就恰恰在于它独特的门槛与难度:巨额资金、持续投入、高精尖人才、全球竞争、高度市场化等。简单来说半导体既要有两弹一星的难度,又要有大米白菜的体量。不说技术、人才等关键的隐形门槛,仅仅显性的投资数额,半导体就和太阳能等不在一个数量级。目前大多数宣传中的半导体产线也远未到当时光伏、面板的成熟度,更谈不上参与到类似的低价竞争---市场都看不到你的身影,如何谈起你的价格?
(二)尽管号称建设了很多产线,但多数是虚假的产线
现在新闻中统计的多条晶圆产线,很多甚至还只停留在计划里、宣传上;或者是小钱刚砸下去,仅仅起涟漪的阶段。有些项目是“建设未动,卫星先行”、“只宣传、不开工”、“只开工、不运营”。宣传有太多虚假,广告有太多水分。实际经营的团队,百者无其十;实际到账的资金,十者无其一。正是这些起不来的、忽悠的工厂,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产能,才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假象。
对于这些产线,我们是充满担忧与批判的。虚假投资、盲目宣传,容易让政府受到产业“繁荣强盛”的误导,未来或会陷入“产能过剩,无需再建新线”的误判。最后或会劣币驱逐良币,抑制了新的产线的建立,同时导致国内产能短缺,进而影响到设计产业的发展,最终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和电子产业。
(三)即便是成熟产线,假如规划不当,也会导致松紧不同
抛开国际公司的中国产线不论,假如只看国内生产线,产能分布也是结构性的,也要按照具体产线、具体产能甚至具体产品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即便是成熟产线,半导体产能也有“供给侧”,也会存在部分布局产能过剩的同时而客户需求的产能紧缺的某种局面。
过剩的不是有效产能,而是那些新闻里的“产能”
时值年末,国内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都已在高位运行,8吋和12吋全面复苏。正如下表,一线厂商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华虹宏力、武汉新芯的产能利用率都超过90%,产能十分紧张。事实上不仅仅第三季度。近两年来,随着国内设计公司的蓬勃发展,国内8吋、12吋工艺一直需求强劲。国内产能远远不足,导致众多国内设计公司只能去韩国等海外代工厂“舍近求远”。



近些年中国虽然新建了很多Fab,但大多还是“工地”,最终“工地”无法转化为产线,产线无法转化为产能。但这些空厂被不少数据分析机构有意无意地统计在内,最终迷惑了别人,也迷惑了自己。
正如集成电路是“0”和 “1”构成的,实际上国内的制造产业也是由“0”的产能和“1”的产能构成。我们半导体过剩的是“0”的产能,缺的是“1”的产能。不少制造产线,既没有靠谱的股东,更无踏实的团队,这些产线未来很可能是“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