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本鲁迅先生的传记比较有水平,比较值得阅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7-6-1 0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书是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回忆父亲及往事的一本准自传。因为和鲁迅的关系特殊,其中所述又颇为真切,问世之后,好评如潮。出版社决定再版重印。我所阅读的这个版本,就是在二~~六年再版重印的,说明中交代,校正了几处疏漏,其实也无关紧要,又填补了些内容,不多,对一般阅读来说,和初版并无区别。从全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周海婴是个老实人,文字朴实,没有什么花招技巧,感觉上所叙较为可信,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作者是站在一个儿子的角度写父亲,在他眼里,鲁迅既非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也非整天拿着匕首投枪寻衅的战士,他和通常的父亲一样,笔耕不辍,忙衣食忙住行,出卖文稿,为养家为糊口,上管老娘,中管兄弟,下管儿子,亲情味很浓。来往的朋友同好盈门,广交际,善结纳,也和人闹点儿误会嫌隙,但除了自己的弟弟周作人而外,和其他的人好像并未结下解不开的圪瘩。当然,作为儿子,回忆自己的父母,笔下自有一种人子的敬爱之情,这也属正常。书中,他对几件有关自己的传闻,进行了释疑。一件是,在鲁迅的葬礼上,他毫无悲戚之色,反而自顾自地海吃海喝,周海婴对此进行了辨正。另一件是有关鲁迅稿费的事,对此,周海婴感到很委屈,原因是担了拿稿费之名,而无拿稿费之实,后来,版权法出台,他趁机要正名求实,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打起了官司,但遭到别人的议论,认为鲁迅的儿子拿鲁迅的版权不应该,因为鲁迅是社会共有的,不属于儿孙后代。周海婴讲到此事,言下掩饰不住的愤懑不平。凭我的直觉,更相信周海婴的判断。前一个传言是因为鲁迅在人们的心目中太伟大,相比之下,儿子就不光逊色,也有些不配了。所以,冒出这种故意贬抑的传闻,也就不足为奇了。倒不是因为周海婴如何的不成器,而是距人们以为和期待的样子太远了。不过,好多人忘记了鲁迅的遗嘱,倘无才学,随便找点儿事做做,万不可当空头的文学家。现在,我们扫视一下那些混迹于文学界的文豪之后,忍不住会摇头叹息,反不及周海婴看起来自然舒服,用鲁迅的话说,这于人于己也还都不错。他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很细,细得让人怀疑是不是从日记里直接摘录出来的。周海婴眼里的鲁迅,就是一个父亲,宽容而不失严肃,整日不是谈话就是写作,写的什么谈的什么,他不大关注,也记得不多。许广平就是一个母亲,忙生活,忙招待,忙父子俩的饮食起居,送来迎往,亲戚朋友间走动交流。他自己小时候更喜欢积木玩具,机械化工,他对瞿秋白送他的一套建筑模型印象深刻,描述得很详尽,笔下有种抑制不住的感激之情。在上海的租界,左邻右舍都是文化名人,还写了正在热的巴金和萧珊,但他更喜欢去研究化工和物理的前辈那里去,觉得好玩有趣。后来,他自己真的去搞了无线电,一辈子乐在其中。四八年前后,他和母亲以及一干文化名流,被转移到东北,后来又到了北京。期间发生了几件小事,使他既感到做一个名人之后的荣幸,也感到其中的累赘。在北京的几十年,周海婴似乎一直埋头于家庭,生儿育女,过着一个平常北京人的生活,政治上没有得到过重用,也未受到过运动的冲击。一生很是平安。我想,鲁迅先生有灵,一定会深觉欣慰。不能断定,周海婴这样的生活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呢,还是天性如此,但不管如何,看最终的结果,很明智。他既未在能够得意的时候猖狂,也未在失意的时候怨尤,始终坚守做人的本分,所以,能够在沉浮不定的世道中,独得安乐。如果说鲁迅先生做文很成功,那么,他的儿子做人很成功。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它没有把鲁迅神化,没有把一个文学家抬到“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位置上。只是表现了鲁迅的“亲情”,“友情”,“爱情”及对祖国的“深情”。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D4%AA%C1%F7%CA%E9%B7%BB/blog/item/ce4117ce13b5e039b700c875.html

已赞过已踩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6-1 0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自传鲁迅评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6-1 0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鲁迅的权威应该是唐弢,有本很厚的>,内容很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