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故事,越多越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07-6-1 20: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你介绍个网站www.2100book.com上面有好多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6-1 20: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险家的故事 (一)魏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二)马可·波罗的故事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1271年,两人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附:马可·波罗的故事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一集):魔币被窃 故事发生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即将卸任回国,中国古城香都国王忽必烈汗召见宰相福林,命他去宝库取一枚魔力金币,准备赠予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窃走了那枚金币,逃之夭夭。忽必烈汗遂将胸前的另一枚金币一掰为二,将半枚交给马可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二集):家族秘密 若干年后的一个夜晚,爷爷发现东方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便决意将家族的秘密告诉年轻的马可,交给他珍藏的半枚金币,嘱咐他准备远航去中国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币的奥秘。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三集):叛臣逼婚 福林篡夺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他滥施淫威,逼迫荷花公主与他成婚,这样他才能成为合法的君王。然而公主坚贞不屈。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来。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四集):海上风暴 福林恼羞成怒将荷花公主关进了塔楼。又借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把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海鸥瑞杰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么本事!”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五集):身陷海盗 爷爷的嘱咐唤醒了马可,他顽强地与海浪搏斗,被一艘大船救起。不料这是一艘被海盗侵占的战舰,马可在船上沦为苦力,而海盗船长垂涎的却是马可脖子上挂着的半枚金币。 (三)麦哲伦的故事 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四)哥伦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 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6-1 20: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海岛怪湖,数十年来,悄无声息,连续杀人。两年前,一名海洋火山学家为了缉查杀死哥哥的“凶手”,为了揭示谜底,置生死于度外,“深入虎穴”,再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终于令人信服地解开了杀人湖所有的奥秘,还解开了世界海洋火山学的一个奇谜。
尸体极恐怖,死得太离奇
2002年8月初,美国洛杉矶市的克曼罗海洋火山考察研究组组成了一行3人的考察队。队长是研究所退休女研究员莫莱。队员为两兄弟,28岁的弟弟赖钦·达罗克姆和32岁的哥哥奇尔顿·达罗克姆,两人都是海洋火山学家。兄弟俩感情深厚,非同寻常。 考察队考察的对象是茨基火山与茨基湖。它们位于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所属的纳马比克岛。茨基火山非常奇特。虽然它内部岩浆活动已经持续数百年,山口还经常冒出白烟,可是一直没有喷发,成为世界海洋火山研究界的一个谜。茨基湖位于火山口内,系奇特的火山湖。据说,湖中有时会冒出不可捉摸的魔鬼,杀人不见血。当然他们都不信。 8月19日,考察队来到了茨基火山下。这天山口没冒烟。他们登上了巨大的火山口,只见几十米深的山口下,茨基湖水平如镜。他们的监测表明,地下十多米处大量岩浆涌动翻滚。他们又来到茨基湖边,伸手探水,发现比较热,一测量,竟比气温高5℃。奇尔顿的任务是考察茨基湖。“风平浪静,太好了!”他说完,鼓起带来的小橡皮艇,放上仪器,划到湖心。他想测量湖深,却发现声呐仪由于电池受潮,无法用了。他笑笑说:“正好可以试一试我‘耳测’的水平。”说完,他将耳朵贴在艇底下,聆听了一会儿,说:“现在水下还有杂声,估计是一些水下动物受到电动机声惊吓,骚动窜游发出的。过一会儿,他们会安静些。如果我往水里抛下一块大石头,根据回声就能测量水深。”说完,他上岸,取来一块大石头,放到艇上。 赖钦与莫莱又爬上火山口,考察坡外情况。过了一会儿,赖钦独自上山口张望,发现艇已靠湖,哥哥倒在岸边。赖钦拉大嗓门呼唤。声音在空荡的山口回响,却没有回答。他立即下坡。突然,他感到胸闷,心跳也骤然加快。同时,脚像灌满了铅一样,怎么也挪不动了。他好生奇怪,几秒钟前,还是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这样? 他想叫莫莱来相助,可是怎么也喊不出声音。他张大口,拼命叫,声音却小得像蚊子叫;接着他觉得心快要跳出胸口,胸口却憋得死一样难受;旋即眼前发黑,他几乎要昏死过去。 然而,一阵凉风吹来,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真是活见鬼! 他来到哥哥跟前,惊呆了。只见他死死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嘴巴竭力张大,舌头长长伸出;双手抓住喉咙,上身衣服全撕烂了。令人不寒而栗。赖钦拼命大叫,还是没有回应。这时,莫莱也赶来了。 赖钦摸摸哥哥的胸口,心跳早已停止了,身体已经僵硬。他痛不欲生。莫莱打手机通知当地警方。一名警长带着两名警员赶到现场。现场勘察表明,奇尔顿身边既没有发现外人的脚印,也没有发现任何能伤害人的动物接近尸体的痕迹。 接着,警员还发现尸体没有受到任何打击,既没有被石头等硬物或钝器击中,也没有被刀、剑等尖锐物击伤,更没有被子弹、炸药等武器击中。 警长问:“他有没有导致猝死的病因,如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等?” “没有,他爱好运动,身体一向很好。”赖钦说,“在出发前, 我们都进行过详细的体检,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莫莱补充。两人一头雾水。 警员们将尸体运到了当地警察局尸检中心。法医认定奇尔顿系窒息而死。可是在死者的脖子上,既没有被掐的痕迹,更没有勒索的印记。脖子上留下惟一的痕迹,只是死者的指纹。据分析,这是死者撕抓时留下的。法医还认定,死者的衣服系自己撕破。这些均表明死者窒息时极其痛苦。由于死者张大嘴,伸长舌头,加上口鼻处没有任何加压的痕迹,因此法医也断定,口鼻没有被人堵塞。 莫莱与赖钦面面相觑:奇尔顿之死太离奇了!
无头案件,奇之又奇
警长问:“你们有没有见到他将重物,如大石头扔入湖心?” 赖钦说了哥哥“抛石测探”的打算后,又说:“出事时,我发现船上已经没有大石头。他肯定已经抛石了。” 警长说:“这就对了!” 见两人大惑不解,警长解释:“20多年来,在这个湖边或者湖面的船上,曾发生过30多例无头案件。近年来,我研究了所有案情,发现它们都发生在无风的时候。其中65%的案例的共同点是先向水下抛重物,接着抛物者窒息而死。死时模样也非常悲惨。因而茨基湖有‘杀人湖’的恶称。更令人不解的是,火山口底部有人窒息的同时,在十几米,甚至几米高的山口内坡上的人,却毫无异常。更奇的是,约35%的人昏死后风一吹,就自动醒了。醒来后,他们都说昏死前的憋闷比死还难受。可醒来后,健康如常。” 赖钦忍不住说:“真是如出一辙!”接着,他说了自己相似的过程。 警长说:“更让人不解的是,还有许多不信邪的人向湖中大胆抛重物,甚至连续抛重物,却安然无恙。我们费尽心机,还是无法弄清其中的秘密。去年我们请了欧洲的一些刑事侦察专家来侦破。他们调查多日,毫无头绪。” 由于死因不明,当地警方将这一事件,列为意外猝死。 出了这样的大事,考察只能中止。两人将奇尔顿遗体运回了洛杉矶。研究所根据当地警方结论,只能将奇尔顿定为“意外死亡”,而不是“以身殉职”。 在追悼会上,赖钦伤心欲绝,可是却没有流泪。“不能让哥哥死得不明不白。我一定要查出‘凶手’!”他在心中说。 两周后,赖钦对这一事件的全过程,特别是警长的话作了仔细回顾。他觉得,哥哥很可能是吸入毒气中毒致死。 他设想了这样的过程:哥哥在船上,突然憋得难受。他将船划到岸边,挣扎上岸,可是无力再爬上山坡。因此毒气很可能来自湖中,杀人湖看来名副其实。可是湖为什么能放毒气?他认定:“要揭开谜底,只有潜到湖底探查。” 2002年9月24日,赖钦打了报告,请求研究所租用水下探测器,聘请深水潜水员,入水探索。 2天后,研究所科研委员会的答复就来了: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如果湖中真有这样的气体,那么早就自动溢出。” 这天晚上,赖钦难以入眠,“我一定要让哥哥的亡灵闭上眼!” 可是,租用水下探测器与聘请深水潜水员费用很昂贵,他无力办到。怎么办?他思来想去,作出决断:套上简易的“浅潜装置”,独自到湖底探测。他将决定告诉了莫莱,请莫莱作为证人前往。莫莱大惊:“这样最多能潜10米,而茨基湖底肯定超过10米;不到湖底,意义不大,要到水底,实在冒险。况且独自潜入这样一个死亡之湖,这怎么行呢!”可是赖钦执意要去。莫莱决定陪同前往。
种种解释,均遭否定
2002年10月2日他俩来到了湖边。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莫莱不胜感慨,赖钦格外悲痛。赖钦背上氧气瓶,套上头灯与蛙蹼。在莫莱的坚持下,他身上捆上绳,绳的一头由莫莱在岸边拉着。 下水后,随着深度的增加,他觉得胸口压力越来越大,潜到了约12米深,他觉得血直向头上涌,鼓膜好像要压破了。但他仍然下潜。突然,他觉得水温一下子大大升高,一看温度表,升高了约10℃!他虽然吃了一惊,还是坚持下潜。 湖底终于到了。湖底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洞口。每个洞口都冒出一串串水泡。 这时,他觉得手脚发抖,脑袋的血管快要爆开了,胸口快要压炸了。可是,他还是尽全力控制住手,用带来的容器盛了满满一瓶水样。拧好瓶盖后,他一下子失去了知觉……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岸边,手里还紧紧握着水瓶。一看水样完好,赖钦立即与莫莱将水样层层密封。 回到研究所后,两人邀请科研委员会主任佩德尔作为证人,一同来到了气体测量室。测验员在密封罐里一打开水瓶,水样立即大量冒水泡。经化验,冒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他们都知道,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只要达到10%,就能致人于死地。 “杀害哥哥的‘凶手’,或者说,杀人湖的秘密找到了!”赖钦情不自禁叫了起来。然而佩德尔却冷静地问:“湖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洞,洞口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的二氧化碳?湖水为什么突然变热?”赖钦一时语塞。莫莱想了想说:“熔岩活动时会产生大量高温二氧化碳。它们在火山运动的高压下,会向外面挤。这样就压出了一条条通道,由于湖底离熔岩最近,所以二氧化碳就在这里排出。水温自然也升高了。” 赖钦极表赞同,他又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其实,我们也已经解开了茨基火山不喷之谜。由于岩浆产生的压力通过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大大释放,这样就不会冲开火山口了。” 然而,佩德尔却不作声。赖钦来回踱步,陷入深思。佩德尔打算离开,赖钦叫住了他:“我认为,杀人湖所有的疑问都已经解决了!”佩德尔停住脚步:“此话怎讲?” 赖钦侃侃而谈:“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冒出湖后就会在湖面或岸边聚集。人吸入后,很快就致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火山口底部的人受伤害时,内坡上的人却没有任何异常。同时也解释了人受伤害的时候,都没有风;而有些受害人会在阵风后突然苏醒。这是因为风将二氧化碳刮散了。” 莫莱连连点头。然而,佩德尔却还是一言不发。 翌日,赖钦与莫莱向研究所科研委员会作了汇报,佩德尔要求看了他们提供的茨基湖“全景俯视”的照片后,说:“权威性数据表明,一座火山内部活动排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很少,根本不足以在这样空旷的地方致人死亡。昨天,我就有疑问,可手头没有数据,所以没有表态。”说完,他出示了数据。其他委员都同意佩德尔的意见。赖钦大感意外,莫莱也承认疏忽。 回到家后,赖钦心潮起伏。他不得不承认,佩德尔确实思路严谨,学识丰厚。不过,他也非常不服气。他将自己潜湖的全过程,像过电影一样回忆了好几遍。忽然,他想起来了,虽然在湖底看到许多水泡,可是在湖水的上层,却并没有看见多少水泡。这太奇怪了,因为按照自然规律,水泡肯定要冒出水面。他决定再次下水探索,莫莱被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再次陪同。 2002年10月11日,他们又千里迢迢,来到茨基湖边。赖钦套上性能更好的“浅潜装置”,一边下潜,一边注意周围动静。大约下潜到12米深处,还没有发现多少水泡,可是再下潜约1米,突然发现大量水泡,奇怪! 他再细看,发现所有的水泡在离湖底约3米处,都不再上冒。好像上面有一层厚玻璃将水泡挡住了。他再细看这“隔离层”,觉得它们没有异常。这太奇妙了!他原来以为这个与外界不通的“独水湖”应该有大量的沉积物,却发现湖底的沉积物并不多。这又让他感到意外。他取了“隔离层”的水样与沉积物。
成功破译全部奥秘
上水后,赖钦与莫莱才发现水样有些混。这在水下当然无法看清。 回来后,他们又请佩德尔到场,对水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样中有大量其他湖泊中罕见的有机物。据分析,它与茨基湖中沉淀物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由此可以认定,这些有机物也是茨基湖中的特殊沉淀物。佩德尔说:“它们为什么会漂浮在湖水中。而且会形成隔离层呢?这是解决全部难题的关键。”赖钦与莫莱都同意。 此后,他们一直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一周后,莫莱建议:不妨做个模拟实验。赖钦同意。他们制作了一个模型:一个透明的大圆桶,桶底铺上一些“湖泥”与石头,与那里的湖底构造相似,在这“湖底”上面再铺上带来的沉积物。“湖底”下面安排几个“水洞”,水洞连着管道。 实验开始时,管道压出了加热的二氧化碳,这时,水泡大量涌出,水面翻腾,水也逐渐变热,水温升到了预定的比常温高15℃后,压出二氧化碳不再升温。水温保持稳定。 一个月后,赖钦发现“湖底”冒出的水泡在离“湖底”约20厘米处受到阻挡,大量聚集。他欣喜不已,立即取出这一层面的水样。化验表明,水的比重增大,密度加大。进一步化验表明,有机物的分子大量溶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 赖钦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加热的二氧化碳的大量喷涌,促使这些特殊有机物溶化于水,又将它们托起,达到一种平衡后,形成了一层比上层重的水层。随着这层水的渐渐增厚,密度慢慢加大,最终它像一层无形的“棉被”盖住了水泡。而原来沉底的沉积物,则大量减少。 赖钦兴奋不已,接着进行关键的“投石”试验。他在水面上小心翼翼地放下一块小石头。 在石头穿过“隔离层”的一瞬间,大量的水泡从被打破的“隔离层”缺口处钻出。水面二氧化碳的浓度骤增。水泡冒了一阵后,由于对“隔离层”向上的压力明显减轻,水泡仍然停留在“隔离层”下面,破洞已经自动“修复”了。 “抛石杀人”的原因找到了! 接着,他又向“湖中”扔石头,可是这时“隔离层”虽然被击破,但由于它下方的托力不足,所以漏洞很快就自动合拢,水泡并没上冒多少。“抛石不杀人”的秘密也找到了! 莫莱得知后,大喜过望,可是赖钦却说:“现在高兴还太早,我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 接着,他又开始耐心等待,不再投石,2个月后,大量积累的水泡终于冲破“隔离层”最薄弱的一处,再次涌上。更神秘的“不抛石也杀人”奥秘也揭开了! 2003年1月7日,赖钦在科研委员会宣读了论文。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按照规定,专家们发表意见前,赖钦退出会场。 2小时后,他又应邀进入会场。佩德尔向他宣读了专家们的结论—— “论文确实成功地解释了茨基湖有时杀人及人死时的惨状;有时不杀人;有时不杀高处的人;有时人昏死后又自动苏醒等全部奥秘,同时也解释了数百年来茨基火山一直没有喷发的秘密。它是本所成立42年以来,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鉴于赖钦·达罗克姆作出的非凡努力,特授予突出成就奖,授予莫莱以最佳协助奖。”佩德尔又补充:“大家知道,这是本所20年来首次颁发突出成就奖。”佩德尔还宣布:“奇尔顿·达罗克姆的死因已经明了,所以决定追认他‘为科研事业以身殉职’。” 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佩德尔请赖钦发言。赖钦热泪盈眶,这是哥哥去世后,他第一次流泪。人们以为他有许多话要说,可是赖钦上台后,只说了一句:“如果奇尔顿在天有灵,那么他一定会听到这掌声!”掌声再次响起,并且越来越响,经久不息。 2004年3月上旬,总部设在洛杉矶的太平洋奇异自然现象探索者联合会举行了两年一度的年会。赖钦应邀出席。会议期间,与会者对他的探索成果作了高度的肯定。 探索会会长、世界著名的太平洋奇异自然现象探索家罗杰斯特,在大会发言时说:“太平洋曾经发生过无数‘大自然杀人之谜’事件,他们令人神往而恐惧。几十年来,他们吸引成百上千人,包括大量科研人员探索其中奥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费尽心思,却没法解谜。还有一些人虽然宣称‘解开谜团’,可是大多带有猜测成分;极少数结论虽然没有猜测,但是推论不严密。它们通常都缺乏说服力。然而,赖钦的探索过程全面而又周密,结论令人信服。可以说,它是人类太平洋自然之谜探索史上的精彩一页。”参考资料:www.baidu.com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6-1 20: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帝。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_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57621.html?si=8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