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舍与得 事例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7-6-12 13: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的语汇里,舍与得经常是联在一起用的,最有哲学的味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就是得,小舍有小得,大舍则大得,不舍则不得。所以,人生的学问不是如何去得,而是在于如何去舍,学会了舍才懂得了得。  过去,有一个人家里老鼠成灾,主人就找了一只猫回来捕鼠。这只猫很会捕鼠,但是也咬鸡。一段时间后,主人家的老鼠没有了,同时鸡也几乎被咬死了。于是,儿子对父亲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留着一只专爱咬鸡的猫在家呢?”父亲告诉儿子说:“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们的粮食,而且还咬坏我们的衣服,如此横行下去,我们岂不要挨饿受冻了吗?没有了鸡,我们只是暂时吃不上鸡罢了,但是比较一下,这和挨饿受冻又差着一大截呢,我们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要想得到不挨饿受冻的日子,就必须养猫舍鸡,付出代价才能有回报,这就是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可是,世人常常只想取之,不想予之,只想得,不想舍,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舍是得的前提,敢大舍的人才能大得。    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竟然掉到深谷里去。这个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那个人忙说:“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么敢不听您的话呢?随便您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这时佛陀说:“好吧!既然这样,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那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    世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这是最大障碍,谁要是敢舍,就像这个人松开抓住树枝的手,舍掉自我,那么他就真的能大得。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敢死才敢活,敢大死才敢大活。因为在你“松手”舍弃自我的一瞬间,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举动之后,你一下子悟到了生命的本质,悟到了幻相与真相,从而获得心灵大自由,精神大解放,生活大机趣。在远古时代,没谁说地球上的东西是他的。隶属谁和谁拥有是人类出现以后的事。舍与得,悟透的人少。人们在舍去财富、名誉、地位时痛苦不堪,舍不得,放不下;而得到时又欣喜若狂,忘乎所以。其实,人世间的东西,并没有一定的主人,也没有永远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间,自有它一定的定数。是你的,终归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夺也没用。例子俯首皆拾。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贪财的人背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却最终舍掉生命。身陷绝境,除自身之外,一样也留不得。遇险时,绝对是舍大于得,不然,老命搭进去还不知道咋回事,的确够蠢的。人生下来是纯洁的。人的贪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当今社会,少数大权在握的官员就幻想鱼和熊掌兼得,虽坐拥金山银山还不满足,至大捞特捞东窗事发而舍命。懂得放手和舍去,是明事之举。照民间的说法是吃饱了要晓得放碗。所以,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得是对等的,你先舍,然后才能得。一个人只有施予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予。这就是“舍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舍得之间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个去琢磨,去感悟。墨子说君子的准则是:贫穷的时候显示出廉洁,富有的时候表现出仁义。再有钱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并占有一切。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舍得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他才算富有,而是他给予人很多才算富有。舍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舍了自己的钱财帮助别人,终将获得好报。一个穷人把讨来的饭让给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穷人布施将为他们种下大福根,正是因为贫穷,他布施的功德更是无以称量。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心量和胸怀,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穷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间的亲情和一切都舍去了,够可怜的。舍得者,是身贫而心富;贪得者,是身富而心贫。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是愈得愈少;愈舍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