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国民的自然灾害意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9-1-30 06: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同时重庆、四川、贵州、宁夏、内蒙古等省市部分地区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干旱。“桑美”强度一天连跳5级直逼浙闽。今年初新疆阿勒泰地区遭遇的13次降雪天气。严重的雪灾导致阿勒泰地区13.9 万人受灾,近100万头牲畜采食困难,缺少草料,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2006年7月22日云南盐津(北纬28度,东经104.2度)发生5. 1级地震。7月20日下午青海省发生5.6级地震。2006年8月25日云南盐津再次发生5.1级地震。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我国受灾3.16亿人,死亡2006人,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人民币……居然有网友只知道重庆干旱。

                                                                                                当前,世界各地各种灾难事故频发,中国也不例外。火灾、洪水、海啸、地震、泥石流、断桥、沉船、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灾难我们怎么办!我们自己清楚,平时防灾的意识是淡薄的,遇到突发灾难,抗灾救灾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我们人口众多,全民素质还不那么高,由于经济原因,我们的设施设备还不那么先进完善。为了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和能力,特提出建议如下:1、固定每年的某月某日为“全民防灾宣传日”。2、政府要建立防灾预警机制,制订防灾预案,向上海学习,给每个家庭发放防灾手册,如何应对1、2、3……清清楚楚,或通过媒体发布有关防灾的公益性广告。政府在防灾工作中是指导者。3、防灾知识宣传进入学校、企业、农村、公共场所,定期开展一些防灾演练,变书本防灾知识为实际抗灾能力,政府在防灾工作中是宣传者和组织者。4、灾难之前的防灾,灾难来时的抗灾,灾难过后的救灾,三位一体,要把提高市民的科学知识,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扶贫帮困、助人为乐的精神结合起来,共同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美好家园。与国外相比,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在我国是极为缺乏的,民众的防灾意识弱、自救能力低显然是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  回顾近年来,我们在应对火灾、洪灾、海难、矿难等各种灾难时的不少被动局面,不难发现,防灾意识弱、侥幸心理强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中国人注重“眼见为实”,因而对已出现的灾情实例总是感受深切,而对未呈现的可能危险却缺乏足够的敏感。由此,我们总是怀着侥幸心理而疏于灾难的防范,直到出了大的事故乃至大的灾情才开始注重完善应急设施及加强安全管理;一旦事故与灾难较长时间地远离我们,各种严明的规范又再度成为无人遵守的空文,直至新一轮的灾难降临。在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中,面对灾难,我们就难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非典”使我们意识到,要在灾难来临时反被动为主动,就必须使防灾的应急准备成为长期且在事先,而不是临时且在事后。我们不仅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防灾机制,还应进行全民性的防灾教育,使紧急事件发生时,国家有实力应对,社区、单位、学校有条件配合,而个人则有能力快速调节心理以适应特殊情况。实际上,北京的这次抗“非典”,社区、单位、学校的管理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而流动人口的管理则显示为最大的漏洞。  鉴于这次疫情发生的教训,我们不仅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疾病防疫预警、应急机制,也要把科学化的防范措施扩展到应对其他各种灾情。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包括设立长期的预警监控机构,及设立灾情防御标准并做到分级别预警和分级别抗灾。在此,灾情级别的设置是极为必要的,这既可以成为调度抗灾人力物力数量的标准,也可以作为调节民众心理警戒度的标准。  防灾工作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这也是以往防灾规范管理难以持之以恒的主要原因。由于存在着不愿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而放弃眼前利益的普遍社会心理,使防灾工作的管理往往是处于虎头蛇尾的状态。无疑,当设置长期的防灾机构时,平时如何管理和利用闲置的防灾资源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此,从资源的高效配置角度来看,防灾应急机制应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应变性,以适应平时与紧急时期的不同需要。  与国外相比,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在我国是极为缺乏的,民众的防灾意识弱、自救能力低显然是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譬如,每个单位、每座居民楼都有消防设施,但绝大多数人不会用,因为没有受过必要的培训。而且这些设施因平时缺乏妥善管理往往已不能正常使用,一旦出现火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各载人轮渡船上也有救生用品,但常常数量少或已损坏,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对旅客的救生培训问题,以前曾发生过旅客拿着救生用品却因不会使用而淹死的先例。鉴于此,防灾知识教育以及实地演习应当进入大中小学校的课程,还应进入各个社区及各个单位而成为社会生存技能培训的内容,电视台则应安排长期固定的节目来进行防灾知识讲座以及现场模拟演示。如果我国平时就对普通民众进行相关的防灾教育,使人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防灾知识储备,一旦灾难来临时,将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心理恐慌程度并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  “非典”构成了人类名副其实的灾难,同时也使我们学到了很多:没有比此时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基础研究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人们急切地等待着救命的新药,但这是需要研制时间与科研实力的;我们也深刻体会了建立完备的社会预警机制与防灾应急机制的重要性,真正领悟了“有备无患”的古训;我们也发现了全球化、国际化的具体含义,当一个国家的疫情牵动了全球的神经时,责任心的范围已从个人到地区再到国家,最后延伸到整个世界。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终于从严重的现实中强化理解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即常备不懈的防灾虽需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却有助于防止更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顾及诸多社会发展因素。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设全民防灾日                                       

                                                                                                每逢有灾即向全国征集合格的志愿者赴灾区救助,并规定原单位必须优待参加志愿者的干部职工,国家除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外,志愿者全部无偿工作,发生的一般费用以自费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