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谈谈当今时代传播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7-7-2 1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 3.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 4.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 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理论传播学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今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活动及其规律。 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实践,研究广播电视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认识规律、扩大效果,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国改革开放建构良好的舆论与传播环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根据本学科点的基础和优势,应用传播学方向侧重与以下五个领域的研究: ①媒介经营管理:近二十年来,中国媒介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中国传媒业的大发展得益于按传播规律办媒体,按市场规律经营。传媒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懂业务的人才,也需要懂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学、营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本方向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经营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理论,宏观上探讨媒介的经营战略,微观上研究媒介运营的策略和操作技巧。本方向既有理论层面的研究,也有实务层面的探讨,注重学理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为传媒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经营的专业人才。 ②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横贯传播学与应用传播学诸学科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受众研究既是传播活动的决策依据,也是衡量传播效果的尺度来源,它的量化形态还是媒介与广告市场的通用货币。以受众理论为指导,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进行的受众调查,如视听率调查、阅读率调查等及其分析本身,也成主媒介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众研究以三个并重为特征,即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并重,文理并重,宏观与微观研究并重;注重培养三种高级专门人才,即从事受众理论研究的人才,从事受众调研分析的人才,以及基于受众调研进行媒体策划、编排、经营以及广告媒体计划、购买和效果评估的复合型人才。 ③文化传播与贸易研究: 是当今国际传播学界的一个前沿课题。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和文化贸易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形态,对世界市场格局、经济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地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此相适应,国际传播学界也发生了由注重意识形态的文化帝国主义研究范畴向注重文化贸易的国际商业化研究范畴的转型。 “文化传播与贸易”的研究范围包括:国际传播和文化贸易基本原理(文化经济学、文化贸易学、国际传播学等)、国际文化贸易史、国际文化市场、国际文化贸易法规、国际文化营销策略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 ④媒体创意研究: 所谓媒体创意,简单地说,即现代传媒面向市场变化和需求,在信息传播及其运营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所采取的具有创新性的策略和构思。 媒体创意是媒介竞争的产物,是市场化时代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研究宗旨在于,通过跟踪业界动态,解析有关媒体创意案例,关注相关理论前沿,从学理上总结、探讨媒体创意规律,从而进一步对媒体传播与运营的创新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或启示。该研究视域广阔,涉及到传播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创造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具有交叉特色的应用性领域。目前,该领域研究生的培养以广播电视媒体创意为主,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向广播电视业界输送高层次、应用性的创意、策划人才;同时,兼及相关的教学、科研人才。 3.传播学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具有多学科性的边缘学科。传播研究方法则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有效地客观地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性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和传播效果的目的。 传播研究方法的特点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方法,又重视定量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要与国际的研究方法同步,又要适应我国的研究实际。 传播研究方法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研究人才。既培养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地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传播学有关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的应用型人才。 传播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方法类(科学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原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实验、内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数据处理等)、统计分析类(初级分析法、高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等)和实用软件类(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问卷调查分析软件、专业分析软件,等)。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以老师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提倡研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寻求知识和答案;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教师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传播研究方法综合多种学科,同时借助现代信息分析工具,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大大地提高我国传播学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并有助于我国传播学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传播研究方法“是中国传媒大学新开设的传播学研究方向,具有文理兼容的交叉学科的性质。为了鼓励传播研究方法方向的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为我国的传播学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该方向设立有“柯惠新传播研究方法奖学金”(简称“柯惠新奖学金)。 4.电视文化传播方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是对电视影像符号、各种节目形态作整体性的研究。它跨多种学科,如: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新闻学、心理学、影视理论。研究范围广阔而深透,是电视新理念、新观念、新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 电视文化传播在整个现代媒介文化中处主导地位,影像文化现正取代印刷文化的中心位置,成为主导文化。电视文化是大众文化中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在整个现代媒介文化研究中,它处于学术最重要的地位。而以往我们对电视文化研究不够,常陷入各分支学科之中,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电视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让各个分支学科从整体上观照电视媒体文化。 由于电视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巨大,我国电视媒体的不断开放,影视文化在国际竞争的加剧,对电视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广阔的前景。如:对世界各个文化差异性和体制的研究;各国家、各地域的观众文化心理研究;电视的策划;数字互动电视:电视功能和DV影像文化的研究,将推动电视理论各学科的发展,并能产生众多的边缘学科。它应成为媒介文化的主导学科。 电视文化传播方向培养的学生,能更深透地理解电视对社会的作用,视野更开阔,具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在电视台和理论研究上更具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媒体业将更需要此专业方向培养的智能策型划和多视野观念的电视人。 5.媒介与女性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的关系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尤其是从性别平等的视角进行媒介研究,以及对媒介在女性文化与现实发展中的诗学研究,更是学界前沿学术的发展需要。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媒介与女性学术成果和业界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走向(特征、属性、视角、横向及纵向理论支点),女性媒介工作者和女性受众的调查研究(性别观念对媒介影响、媒介女性文化再现等),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该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 媒介与女性研究正成为国际学术界的新兴领域。与欧美国家研究水平相比,我国的媒介与女性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推动教学科研整体实力的提高,培养专业的研究人才,形成持续稳定的学术力量,已成为推进我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新阶段的战略要务。中国传媒大学招收“媒介与女性”硕士生、开设研究课程,将对我国的媒介与女性研究产生深远的奠基作用,也将积极推动中国传媒大学学科体系的整合、创新。 媒介与女性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的参考价值。通过开展研究、教学工作,可以提高媒介工作者、特别是女性媒介工作者和媒介决策者确立科学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媒介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使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媒体业界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监督和促进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承担起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