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城市印记 老街巷的未来在哪里(图)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12-8-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住在望龙门巷的居民,出门就能看见过江索道,走几步路就是望龙门缆车,交通发达。这个现在看似残破的老街可是曾经重庆的繁华地段。 记者 黄军 摄



据望龙门巷原住民介绍,这两棵黄葛树的历史有60多年了。曾是孩子们纳凉的最佳地点。 记者 黄军 摄 
 
8月28日中午,渝中区望龙门巷。88岁的罗素珍老人坐在昏暗的公共厨房里,静静地望着门外。青苔阶,木门窗,铁丝上悬挂的汗衫已经干透。一旁,女儿正弓着背,为家人煮面。一只花猫,躺在门前,慵懒地打着瞌睡。
  罗素珍老人知道,这条街巷和自己一样,老了。
  多数街巷残破不堪
  在重庆“下半城”,像望龙门巷这样的老街巷很多,很多。
  老街里有外婆家喷香的回锅肉,小贩悠长的叫卖声,哧溜溜转的滚铁环,更记载着重庆的码头文化和江湖史。随着时代变迁,近年来,一条条老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高速运转的城市机器,老街的未来在哪里?
  8月28日这天,华龙网记者来到渝中区湖广会馆片区的老街。临近中午,湖广会馆里,游客纷至沓来。几步开外的窄巷,却鲜有人问津。拾阶而上,灰砖黑瓦的矮房子沿山势起伏。临街住户门上,一排排“拆”字很扎眼。芭蕉园、打锣巷……在年轻人眼中,这些名字过于陌生。
  “早就说要拆,不晓得今后会搬到哪里去。”60年前,罗素珍搬到望龙门巷,担任街道生活运输队队长,并从重庆第二安装工程公司处买下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两层楼里住了7家人,厨房、厕所公用,一家做饭满楼香。
记者沿途看到,这些老街巷大多墙体剥落,显出残破景象。
  一砖一石都是历史  对于孩子们而言,长江是天然的游乐场。“住在江边的娃儿,没有一个不会游泳!”回忆起童年,罗婆婆的儿子,65岁的谭安宁老人乐呵呵地说,每逢夏天,小伙伴们最爱做的,便是光着脚丫,冲进江里游泳、打水仗。
  孩子们读书都会选择附近的小学,大家一起上学,放学也是一起。他们会去街边买盒老酸奶、冰棍儿或者其他小零食,然后围坐在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偶尔他们还会在街边玩一下躲猫猫的游戏,拖延回家的时间,一回到家就放下书包洗手吃饭。天黑后,在老城墙边的黄葛树下铺上凉板,一边摇蒲扇,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遥想自己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模样。
  “这两棵黄葛树有60多年的历史了,是跟我们一起长大的。”谭安宁摸着院子里黄葛树的树干说道,小时候大伙儿都爱和它们比谁长得高。
  老人回忆说,以前的望龙门巷热闹非凡。晨钟暮鼓时,楼里巷间锅碗瓢盆奏鸣。老梯坎上,抬着滑杆的脚夫上上下下,穿着长衫衣帽的市民与粗衣粗布的打工者擦肩穿行。往来人流中,不时传来川北凉粉、炒米糖开水、盐茶鸡蛋的叫卖声。人们的脚步印在老街里,行船停靠在江边,码头响起阵阵号子声和纤夫调,高亢、豪迈、有力…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重庆,就是从这样的生活场景里一步步走过来的。
  斗转星移,当年的城墙早已无踪,红级一时的缆车成了书上的老照片,罗素珍全家5口人却仍挤在小屋中,见证着老街的繁华与落寞。曾经儿时的一些游戏,现在的小孩已经不会玩,曾经悠闲的生活场景也已经被城市的霓虹掩盖。
  在谭安宁看来,除了黄葛树,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叶,都侵润着浓浓的岁月积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8-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图片查看下一页


从白象街走到滨江路,这段路充分展现了老重庆人爬坡上坎的艰辛。 记者 黄军 摄

老街虽老,但是却充满了神秘感。这里曾经住了几代人? 记者 黄军 摄  下半城老街仅有20余条?
  “重庆存留下来的老街已然不多。”今年45岁的吴元兵既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W员,也是重庆老街保护志愿者,大家都喜欢叫他“冰锅”。
  在“冰锅”记忆中,重庆的老街主要集中在渝中区下半城,如湖广会馆片区的打锣巷、望龙门巷、芭蕉园,储奇门片区的邮局巷、海关巷。“下半城的老街还有20余条,但要论整个重庆,官方和民间都没有准确数据。”
  历经繁华,如今,这些老街大多已残破不堪,电网密集老化,生活设施简陋。但在“冰锅”眼中,老街是宝。他说,老街不在于历史有多悠久,而在于它的原生态,让老重庆风貌在此淋漓展现。爬一坡青石梯坎,流的是汗,体会到的是山城崽儿骨子里那股不服输、敢争上游的冲劲儿。
  “实施拆迁改造,确实能提升老街原住民的生活品质。但是,城市需要历史街区的存在,它们记录了重庆的发展历程,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打拼的地方。”现实却不尽人意。去年,曾因媒体报道引起关注的菜园坝竹木街,还是没能完好保存下来,行将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8-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图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望龙门巷、打锣巷等老街的许多地方都有“拆”字。 记者 黄军 摄  老街是城市文明的见证
  望龙门地区曾是老重庆最繁华的区域,这里不仅紧邻巴县衙门,还修筑有不少名人的私宅,比如胡子昂旧居、谢家大院等,望龙门附近的太平门码头更是老重庆木材集散地。但记者搜索发现,有关望龙门巷故事和老街的资料却不多。于是,近年来,“冰锅”和一些保护老街志愿者开始不断地走访老街,去拍照记录,去寻找故事。
  这样的老街巷有何价值?在接受华龙网记者专访时,市文物局副总工程师吴涛表示,望龙门巷等老街存有的历史建筑、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都有待详细的调查,相关的保护措施也才能有根据的制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望龙门巷、打锣巷等老街均属湖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当中的建筑有的会拆除,有的会改造保留。
  “千城一面,一个文化沙漠的城市是毫无生命力的。”吴涛称,很多外国人之所以来到中国,就是冲着华夏五千年文化。文化既是城市的根,也是城市的魂。城市发展应寻求自己的文化脉络,寻找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些老街是城市的文脉,是城市历史和文明发展历程中,最具说服力的见证。”吴涛表示,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增加城市魅力,改善投资环境,从而反哺经济。至于如何保留,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8-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8-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恢复山城小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8-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街是宝,但是生活需要提升品质。叫他去住试一下看,夏天怎样?冬天怎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8-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应当保留,如果实在不能保留了。
我建议:在旧地竖赋碑,把这个地名的历史变迁刻上去。
重庆就缺人文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