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百年折腾—— 谁逼死的国学?!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28 09: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的百年折腾
    
——悼念我们的国学与我们的青年
     近年,由于媒体的推崇,又或还有别的关系,国学于中国,又大大地火起来了,你不去细究,单看这国内猛卷起的国学热潮,看电视里国学的综艺化,你大抵会以为,国学及其相关的史学,原是那么地趣味,而且是突然趣味起来的,周遭“潮流”的青年开始将国学与娱乐挂钩,将陈箱里满是灰尘的国文本子翻出,不去阅读,却也作为宝贝。这热忱的反差,如同国学史学前几千年,全是死水。
    
     继而听说我所敬仰的季羡林老爷子西去了,老百姓以“国学大师”的名义悼念他,作为“国学大师”,人虽去了,国内这弘扬“国学”的声势却不见丝毫衰减,反而更见壮大了,(昨日听说连北大的故居都被“火盗”了)这声浪中我却独自想起季老生前来,他一直希望将“国学大师”的帽子摘取,还他一个清清自由身,但看这举国的声势,是真的“死亦无望”了。
    
     问题就来了,国学这潭死水哪来的,为什么死去了,现今又怎么活过来了?谁操纵国学的生死,让现而今之国学重新“教化万民”,在低端上玩大众教育、却更像大众娱乐,高端上给老一辈人带帽子,塑金身,百般不愿也要给你立牌坊,搞得上上下下其乐融融,“国学”一词也蹦蹦跳跳上了神台。求些什么,折腾什么?
    
     更要紧的是,国学还会“死”么?我隐隐觉得,这些事不探讨清楚,国学的生死轮回,怕是不得停歇,我们老百姓,也只得个空壳,跟着瞎折腾。且这不是无意义的事,几个文明古国,我们庆幸于没有“古中国”一说,自因有文化没有断层的因素,可这样死去活来的折腾,裂到什么程度了?到民间走走,看还留下多少“老货”,多少已变了味,这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骗不了瞒不下,故而我们要危机起来,这裂痕,这未断之断。
    
     我国古汉语词汇中,本无“国学”一说,中华文化在近代百年之前,在这片炎黄地上玩的是大垄断。明末清初,西洋之学如萤火东飞,却难成气候,直到清末,西洋之学才逐渐为许多士大夫所触及,当然,“触得颇疼”,这才有了区别词汇的必要与心思。其实,清政府及其士大夫在有了区分东西之学的意识当下,“国学”之概念便已产生了,只是作为普遍名词存在,还有一段周折。
    
     怎么区分的呢?其实沿用的是祖上的古法,祖上这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治学经世之理,经过漫长的交融,已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后人将其全部归到孔夫子门下,称“孔圣之学”、“孔孟之道”。——其实里头还有许多别的流派。这不打紧,总之是概括我学了,西洋之学呢?更好说了,自夏朝便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称谓,搬来照用,“夷戎之技”嘛。这实际上,是“抬华抑洋”的政策效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便是这个道理,也是这个时代的中国文人最远的远光。
    
     以上这个区分法,基本就满足了当时的社会功能需求,也满足了清庭和文人的颜面,还用不着“国学”两字来表明正统。亦是讲,“国学”的内涵早已数千年了,概念的觉悟也有了,新词是没有必要出了,用老祖宗的道理区分一下,高傲一把,可以了。
    
     然而由于我国近代史的悲惨,老祖宗显然是不能满足我们了,谋取西学自救的知识份子出于批判旧制度的必要考量,攻击政治体制之余,全面质疑祖宗留下来的一切固有精神、文化财产,又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西学认知的不足,西方诸国以及日本的各种思想观点、文化流派及意识形态都毫无甄别地吸收宣扬,“百家争鸣”却盲目抬高一切“洋学”,这又造成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现状?国粹沦落成一种次货,相信“洋学”可以救国的政府、知识份子阶层、宣传媒体,以及受宣传媒体影响的中国老百姓,风潮性地打压国粹,唾弃传承。电影和《谢谢毛毛雨》,取代了京剧咿呀,歌女蝴蝶取代了昆剧名伶,中医被打成旧医,数千年泱泱中华的学问,则皆称为“旧学”。
    
     因为中国近代史的悲剧,因为中国人的迷茫,“国学”之现代概念,诞生不足月,就成了低人一等的“旧学”了。这是国学之悲剧,亦成为正学习国学之青年人的悲剧,时局予青年人更为迷茫,渐而转为愤恨己学。
    
    悼念中国青年学子的氛围,那时便已开始。
    
     这已是清末民初,新学万岁,摩登极了,实际上社会之风气,已是“抬洋抑华”。
    
     差不多该“国学”新词登场,来急冲冲救场了,以示正统。
    但这不还没到亡国灭种之机么,民国高层还有的是时间。去,内斗,欺压,贪腐。小资的国民们还有的是时间《谢谢毛毛雨》,玩股票,戏云雨,“搞个孙总统说的公仆差事”。总而之,谁在乎国学那点破事呢?
    
     只可怜底层的百姓。度日也难,哪管你哪朝哪代,哪个学派。
    冷眼历史即用心时下,国难未始,国学已衰,这其实才是国学的第一次没落,而并非有人说的国难之后,日本人,没这能耐。紧接着就是最惨烈的一次,甚至没有恢复丝元气的机会,仗是越打越大,败得是越来越惨,“国难”近了,谁来背黑锅?股票、云雨、公仆是不能弃的,那“国弱”的毒瘤元凶,有心人这么一导,不就是国学么?瞧,它恒古不变,定是被时代所抛弃的、不再“摩登”的遗老腐臭。那定是它害苦了我等中国人了!!——这让那个年代的中国青年痛恨得咬牙切齿,那“摩登”的、极力想强大起来的中国人。这一择一弃,国学之后便再没有回复元气。
    
     国学是谁逼死的?
    
     国学是谁逼死的?其实就是如今又想拾起它的国人!编织各种罪名、撒下谋杀之舆论恶种、一步步将人民思想绑架起来的人是谁?实乃中国当时之执政党!及其所控制的主流媒体、御用文人、宣传爪牙!——虽然确有那么几个初衷是自以为正确的“西学救国”。
    
     倘若是一棒子打死且死不复生,完全沦为西方语言生态倒也谈不上折腾了,可正是百年历史上国学的死去活来、冷冷热热,才让人总看见复兴的希望,真的走起来却又像个笑话。
    
     国学的头一次复活,正是民国的国土快要完全“大日本帝国”的时候,亡国灭种的气候快到了,怎么这个时候“国学”一词取代“旧学”呢?,一番折腾,倒终于实至名归,冠冕堂皇地回归“正统”,那是个什么环境呢?亡国灭种之危机笼罩每一个中国人,到了这种时候,民族的自尊心反而更为重要和强大起来,战场之外一切可以提振人心士气的元素都要用上,可是呢,军事大溃败,经济大崩盘,舆论上不能还指望西方吧?国民党政府主观上就更不愿指望苏联和CP了,能指望的屈指可数。也就一样:
    ——文化,自有文化及传统,历史,老祖宗遗物。打包成“国学”,指望思想舆论上救国救民。“国学”一词,野地里不算,官方正式出品。
    
     因为这个关系,梅兰芳梅博士其时能大红大紫,去美国百老汇演出,就很有韵味了,除了梅派艺术的精湛,生逢其时,也是一大原因。
    
     还有其时国画的世界展览、中医的正名、国学的大热,风潮般地大翻身,是不是很眼熟?
    
     国学之后的生死轮回,就不再例了,我似总得出一个不妙的规律,它活过来越快,死过去也越莫名,而且是必死。每每活过来时,除了自救的挣扎,还总伴着“救国救民”的危机,或复兴中华的责系与宏愿。总能唤起国人一些自尊,但那之后呢,又被大多数国人所摒弃,等到急迫地需要一件事物来自尊,别个爱莫能助时,才想起了老祖宗国学的荣耀,却只索取,而不曾想国学本身的危机,给它点什么。
    
     又是一个“太平盛世”,许多官员和人民是依旧不在意国学之流的,他们专注于国学之外一切可牟利的营生,甚至于将国学也用于牟利。这样似曾相识的大环境,故而可以不以寡学为耻,而以暴富为标。故而可以在建立“文化大国”的旗号下,在国外广建“孔子学院”,而在国内一些名校却可以连“国文考”都取消了。这让我我想起鲁迅也谈类这事,大概是——“假国学家打牌喝酒,真国学家埋头理案,外国汉学家却在你家盗墓挖坟。”现在比较来,那时还好些,现在的国学家可难了,还要去抄袭,去凑篇数,去送钱登报,去谋个职称,最好能做个官儿,去行政教授。谁有心理国学这破事呢?只有在国家倾倒危难,使之他们所有的营生都难以为继时,只有学子们再难忍受这套虚假,在国难中去倒他们老师的灶台时,这才需要国学之流的光辉,保护自己可怜的根本不存在的自尊。
    
     当这样浑噩无耻的人成为多数,最终绑架的是国家的尊严。
    
     中国人的尊严,在国际上已是什么模样。这之后国人还能怎样消遣折腾国学。
     一团浆糊的国人。
     百年中国又今朝,现今我见着不少的青年,因着这热潮,在影视及“讲坛”上看着诸如“清宫秘史”之流的“史学”,发出首段中“趣味”的感慨,进而觉得学术的研究也不是那么无趣,起了研究的心思。这样看,我们的媒体们,似乎干了件于国于学“很好”的事情,
     ——至少引进了不少充满好奇与八卦精神生力军。主流媒体“弘扬国学”的目的,似乎初见成效。
    
     我们要靠他们,弘扬国学、弘扬中国文化吗?那我看,大可请娱记狗仔帮忙了。他们,还比不过茶叶和大熊猫。
    
     我们的伟大的政党和主流媒体同志们,你们拥有强势的宣传,是人民思想的旗手,对于真理,尤其是大动作的、上升到“救国之真理”时,不能再折腾了,这种影响,比所有人认知得都深远,甚至是永不再继承的传统文明,这千古骂名,谁背得起。看看国学百年间不断轮回,最后留下的只能是空壳与浮华。
    
     我们要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这不是口号。政府要危机起来,终止学术界的行政干扰,而大可以用司法形式去管理学术界的不良之风。媒体要危机起来,要用真诚的文字,成熟的思想,严肃的态度传播国学的现状,让青年们从骨子里明白国学之伟及其危机,明白会说英文不见得比讲中文来得优越,明白研究国学是为了沉淀自己,不是花边,不是秘史。是发现学问之真理,而不是功利的敲门砖,是慢火出细活,而不是“烈火燎原”地考级。媒体应用真切的事例告诉尚在象牙塔的学子,这种“烈火燎原”上来的“成绩优异者”“长辈”,在过去三十年大有人在,他们许多研究生、博士、教授,却大都“巧合地”成了商人和外国公民,而没有用中英文写出一点点的有利于学问和国家的论文。明白这些之后,青年人就可以至少在考研及“英文六级”之前,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国学根基“过过级”,再将自己的良心和诚心“过过级”。国学之希望在于青年,要让他么从骨子里危机起来,热诚起来,扎实起来,而不只是“潮流”起来。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541232&PostID=22851855&idWriter=30751524&Key=358122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9: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