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唉,离我们有多远?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8 09: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网上有关科学的争论又起,我是外行,说不清楚。偷个懒儿,还是帖个旧作吧。一篇书评。《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写在科学边上 题目看似僭越了。聪慧精深如钱钟书这样的大学者对人生这部“大书”的“书评”自谦之说,我不该拽过来套用--可实际上我说的是大实话,不似大师那《写在人生边上》的深邃和机巧:我一向跟科学无缘,刚刚提笔,确实是“写在科学边上”。
科学当然也是部大书。有这样一些人,在书写他们人生的正文时,靠着头脑和精神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时间、物质的形态变化和生命的奥秘等等写下了一连串大胆的疑问、无畏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这部分内容积累下来,汇成“科学”这部巨著。这书被不断续写,如今已经越来越精深、庄严、高贵。有点可惜的是书的作者和读者也越来越合并成一群:围在比萨斜塔下看伽利略实验的人群、倾听贝特朗-罗素的天文学演讲并站出来指责其地球绕太阳运动说的老妇人不会再有了。走在大街上的弗洛伊德拨开人们掷来的鸡蛋皮、烂菜叶对坐在高阁上安然运算的爱因斯坦投以羡慕的目光(弗洛伊德曾在爱因斯坦五十寿辰时,发贺信称他为“幸运儿”,并解释说,之所以把爱因斯坦看成一个幸运儿,是因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评判弗洛伊德的理论,却没有哪个不精通物理学的人胆敢评判爱氏的理论……)--这个镜头发生在离我们不远的上个世纪,那时候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了不一样重的物体自空中自由落下从理论上讲会同时到达地面,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年复一年,但恐怕仅此而已,而科学已经发展到我们无法插嘴也无力插嘴的地步。今天,情况仍是如此。我们可能会因为“不懂艺术”“不懂音乐”而尴尬,可没人会因为“不懂科学”而有任何不快吧--除非是他的某篇凝聚着地位、荣誉乃至名誉的科学论文得到这样的评价。
扯远了,其实爱因斯坦们并没有把自己束在高阁之上。不少科学圈里的人尝试着下楼到大街上,作个平民化的演讲,至少能把更多的人拉到楼“边上”来,关注一下楼上艰辛而有趣的工作,并借用那里的视角,来欣赏一下我们这个不平凡的世界。比如我手上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就是一次相当不错的“演讲”,它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喏,这演讲已经从大街上被簇拥到了广场。
《从一到无穷大》一书的作者,俄裔美籍科学家伽莫夫,在原子核物理学和宇宙学方面成绩斐然。霍金曾在他著名的《时间简史》中提到过伽莫夫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惊人预言。伽先生还是生物遗传密码学科的先驱者之一。此书把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的许多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伽先生自己的初衷,“想尽力收集现代科学中最有意义的事实和理论,并按照宇宙呈现在今天科学家眼前的模样,从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为读者们提供一幅宇宙的总的图景”。伽先生的口吻相当“平民化”,科学原理举重若轻、科学事实信手拈来,简单易操作的科学实验、身边生活现象的科学分析、通俗贴近的语言,连同他手绘的风趣插图,无不帮助读者在愉快的心情下逐步进入科学家眼中充满中子、电子、中微子的量子力学、核物理世界和大爆炸后迅速膨胀中的宇宙空间。不用怀疑《从一到无穷大》完全是大家的风格。
书里讲到了有趣的数论,也讲到了四维空间和我们常挂在嘴边却一无所知的相对论。数学贵为科学的皇后,纯粹数学的美妙被称作可与音乐比肩。科学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在我们集中接收科学信息的那些受教育的年月里最该有体会,可惜那时我们在师长们的帮助下都把它们换作分数了。后来不断能有幸接着从“楼上”掉下来的关于科学的零星概念,比如“四维”和“相对论”、“超导”跟“纳米”,也只是一知半解地拿来装点一下嘴巴,把科学理念搞成时髦。不如多听听科学大师走下楼来的演讲,那才能跟科学沾沾边,能通过大师的慧眼看到另一番天地。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看这样一本哪怕是科普名著就能明白“相对论”,就能一蹴而就登堂入室,但多一点这样的平民化演讲肯定是好事。不然那么多人把高科技产品武装到牙齿了,却对科学本身天真得紧,已经有些个海市蜃楼真真假假你方唱罢我登场地作怪了,状况堪忧。现在都在喊“科教兴国”,怎么个“科教”法,还得楼上的科学精英们拿主意,我们边上的人,也插不上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