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OurEileen]无法解读张爱玲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29 0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法解读张爱玲亦芸在沉寂了多年以后,随着其作品的大量重印和各种研究文字的出现,张爱玲重新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对于她,我似乎不再陌生。伴随其文字走向我的,通常是穿一袭桃红配葱绿,或水红绸镶黑色滚边宽衣大袖,驳杂、生动,然而浑然透出冷与灵异之气的张爱玲。不知这和三四十年代真实存在的她有几分相似,又有几分相异。纯净的事物比较容易被看清,因为静态。好象历来的评论家都能读出冰心作品中略显忧郁的生之欣悦,海般蔚蓝的爱之感动。而对于张爱玲,谁又敢说她已经准确无误地透析出其作品在喧闹的色彩背后,隐伏着怎样冷色调的心绪,苍凉、苦涩、灵动、寂寞?抑或都有。张爱玲从不讳言,她始终追求的是“短暂的炫目”。炫目,就造成观望者瞬间的盲视;又因其短暂,就更难于被把握。在几年匆忙的辉煌过后神秘地淡出,也许正是张爱玲所追求的生命效果。多少读者渴望看清她的眉眼,却不得其门。张爱玲的童年背景,是一座“有阳光的地方让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的深宅大院,满清遗少的父亲终日沉溺于鸦片、姨太太,被西洋文化妆扮过的母亲也有自己的世界,对张爱玲而言,父爱与母爱虽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她成了一个连苹果也不会削,怕见客的现实生活中的“废物”。但她自小又被视为“天才”,三岁吟“商女不知亡国恨”,十来岁读“红楼”,给弟弟编三国故事。张爱玲童年耳濡目染的,主要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通俗文学之流。伴随这些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故事,编织着童年那块斑驳、晦暗的布,张爱玲渐渐长成一个敏感早熟,内心阴郁又情感丰富的少女。畸形的童年,成全了她的一身“俗骨”;对于人,她选择了宽容的远视,因为身上千疮百孔的人填满了她以往生活的记忆。生活在她心中就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了”,她已将蚤了视为生活的真实成份。青年时代在香港求学的张爱玲,习惯性地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心理上的堡垒,躲在里面,她得以从容旁观人们在战火硝烟中奔忙逃生,为金钱或其他相互倾轧,明争暗斗。她宽容地注视着这沉沦的时代,这些没有彻底地病态或彻底地觉悟,只是有分寸地疯狂着的人。在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中,张爱玲以其不避世俗的心态,敏锐的眼光和怎么也摆脱不掉的失落感、孤独感。营造了两个世界。身内的世界精致但孤独,身外的世界则充满着浮滑与冷漠。前者化作了散文,后者融进了小说。“好的作品,还是在于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这一信念贯穿了张爱玲的作品和一生。尽管她的作品处处流淌着辛酸的泪水,但绝对没有战争与血腥的气息。她只把目光投注在乱世中最基本的“饮食男女”的主题上,写他们的恋爱——比战争、革命更素朴,恣意的恋爱,欲求——并不过分的生之欲求,对享乐的欲求。与此相和谐,她的作品不壮烈、不悲壮,而是苍凉,一种启发性大于刺激性,回味更深长的感情色彩。张爱玲追求过“飞扬”,但她更渴望“安稳”,在经历了生活和情感的诸多波折之后,她选择了重回寂寞,只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让后人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9 0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
flyingring (风中飘扬的铃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无法解读张爱玲亦芸在沉寂了多年以后,随着其作品的大量重印和各种研究文字的出现,张爱玲重新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对于她,我似乎不再陌生。伴随其文字走向我的,通常是穿一袭桃红配葱绿,或水红绸镶黑色滚边宽衣大袖,驳杂、生动,然而浑然透出冷与灵异之气的张爱玲。不知这和三四十年代真实存在的她有几分相似,又有几分相异。纯净的事物比较容易被看清,因为静态。好象历来的评论家都能读出冰心作品中略显忧郁的生之欣悦,海般蔚蓝的爱之感动。而对于张爱玲,谁又敢说她已经准确无误地透析出其作品在喧闹的色彩背后,隐伏着怎样冷色调的心绪,苍凉、苦涩、灵动、寂寞?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