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什么力量在主导股市政策?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9 04: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着眼未来,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希望在开放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上占据一个有利的进攻位势。从这个意义上梳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恩恩怨怨,我们的许多迷思可能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到底是什么力量在主导中国证券市场政策走向?  证券市场的既得利益者、跨国机构、决策层的意志、香港大中华金融中心的梦想----对WTO时代和“9·11”后中国面临的希望和挑战的预期,这大概就是最有“价值”的几股力量。有意思的是,从5·19行情以来,中国学者的声音并没有同等的“价值”;当然,他们比中国的中小投资者更幸运。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一个重大转折的时期”。延续三个月、10月23日开始激烈化的争论中,这几乎是争论双方达成的唯一共识。  国有股减持的尘埃并没有落定。不确定性还主宰着中国证券市场。但是围绕要不要救市的争论,在各种话语中,左右政策的各种力量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1.争论
  引子:跨国投行、许小年等海归派、史美伦……这是主导“9·11”之前中国股市政策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但也正是因为近于休克疗法的政策引发了吴厉之争的深化。
  “要不要救市,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刘纪鹏的旗帜非常鲜明。他指斥“不惜崩盘、推倒重来”的观点是否定历史,后果是灾难性的。  10月23日--停止国有股减持之后的第二天,证监会召集的专家会,如果不是一个战场,至少是个白热化的论坛。在这次会议上,多空力量并不平衡。  “我不会理会这些指责。有些人根本不懂,事实会教训他们的。”身在香港的许小年电话告诉记者。因为主张“重建完美市场”,许是这次争论中唯一被攻击的对象。许不否认,此次争论是年前吴厉之争的延续,他还承认他的观点并没有超过主张严厉监管的吴敬琏。  由于许的特殊背景,有人把他与跨国投行联系起来。无独有偶,9月初以来,跨国投行们同样主张大幅挤泡沫----摩根和高盛对中国证券市场明显是“做空”的。在A股已经大跌一个月之后,摩根的分析员称,中国股市下跌,是对过去股价超过实际价值的校正,A股市盈率的合理值应介乎25至30倍,也就是说中国股市还有30%的下调空间;与此相呼应的是,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1000多家A股公司之中值得投资的只有12家。  “不惜崩盘的主张甚至是另有所图”。虽然刘纪鹏对记者称他收回这句话,但是刘显然另有所指。因为,早在跨国同行的报告出台之时,就有国内学者指称这是“唱衰中国股市”,虽然他们并不否认中国A股价格严重高估。他们认为,即将作为市场参与者,跨国同行毫无疑问是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的--以最低的点位和最有利的时机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同时尽可能地规避经营风险。  国内股市存在泡沫化风险的情况下,国外券商当然不会去抬轿子,制造舆论借机打压也是题中之意。这与跨国投行借机联手打压中移动(香港)有异曲同工之妙。  甚至有学者大声疾呼:B股开放的教训应该吸取,A股市场应当避免国内投资者受损、外资抄底的情况重演。今年以来以来B股的先暴涨后暴跌确实令人不寒而栗----客观上是国内投资者为外国机构解套而自己蒙受了损失。  许小年是不屑于此的。他会说他首先是一个学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基本面。而中国股市的基本面却是“糟透了”。区别于吴敬琏“赌场”的比喻,他形容中国股市为“老鼠会”。这是对任何人都不利的。  “终场拉开序幕--调整中的中国股市”,在9月10日,一份长达24页的报告中,许小年和他的同事,用大量翔实的数据、清晰的图表、略带夸张的、预言式的语言描述了这样的一个“老鼠会”、“老鼠会”的危害、“打老鼠”的后果。许小年认为,股指高企,泡沫越来越大,系统性风险会越来越大,而泡沫破灭的风险是根本不可承受的,就象日本经济的恶梦一样。正在进行的调整是必要的、健康的,原因并不是国有股减持,而是查处违规资金和市场造假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  最重要的是,他认为政府可能的反应是不救市。因为经过推算崩盘是可以承受的。他主张“推倒重来、重建完美市场”。  “决策者看的是成熟率、稳定率和控制律。学者的思路是不完全一致的。政策的依据是市场的承受能力、运作能力和市场水平。”在31日召开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中国股市的未来走向”的论坛上,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的陈炳研究员不太在意本土学者反对股市调整上一厢情愿的情绪。  由此看来,如果不是发生了“9·1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前三个月的股市调整正是循着上述思路进行的,除了我们不知道决策层是否接受“推倒重来、重建完美市场”的政策暗示以外。风风火火查违规、痛痛快快打假,加强监管、挤泡沫、不以股指为监管目标成为政策的主流。  跨国投行、许小年等海归派、史美伦……这是主导当时政策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  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怎么办,财政部推动的国有股减持怎么维持下去,怎么重建完美市场,等等,许小年和摩根并没有一个同样完美的方案。许也没有回答记者的追问。  包括不惜崩盘、推倒重来的建议,这些都成为反对者攻讦的口实。  “无视当初设计证券市场的背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隔离的苦衷,是对中国国情的无知,是对历史的否定,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刘纪鹏据此认为,必须停止国有股减持,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这就是他所说的“大是大非”的问题。  股市的病症是大家公认的。改革方案却是自说自话。很显然,本土学者对股市大跌的惊呼并没有改变股市步伐。  “9·11”改变了一切。
  2.突变
  引子:“9·11”打乱了中国证券市场应变的时间表,因为全球力量正在发生从没有过的逆转。
  “9·11”改变了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证券市场力量对比的格局。海归派沉默了,本土派活跃了。这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  国有股减持猝然停止,又是什么力量在主导呢?更加有“价值”的力量,来自于世界经济格局可能的变换,以及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9·11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极可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股市正处于新旧体制的切换时期,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瓶颈。”刚从美国回来的温元凯先生这样直观地评价可能的影响。  上周四的消息称虽然美国第三季度经营降幅低于分析家的预测数字,但道-琼斯指数继续下滑。在“9·11”后50天、开战仅20天后--就像拉姆斯菲尔德炫目的“真正的战争刚刚打响”一样,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无可逆转的经济衰退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APEC峰会和上周的香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东亚峰会,都传达着同样的消息。  温元凯所说的绝佳的机会在于中国经济逆大市而动的一枝独秀。  机遇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将在未来几年里大量流入,包括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热钱;二是给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好的时机--到美国买壳上市,像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一样,这时的成本是最低的。  温元凯想到了石油危机后的日本,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正是利用了国际资本寻求新的投资港的时机,使得其股市真正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支撑美国新经济的资本,也大量来自于上个世界末的热钱的涌入。据透露,上周,一个跨国金融机构的豪华代表团已经启程前往中国,这其中当然包括高盛、摩根和美林这些大投资集团。  中国证券市场在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面前,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更没有时间来“推倒重来”。  JP摩根、美林等世界各大投资银行正削减东南亚等国的业务,而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中国。瑞银华宝、摩根斯坦利、高盛集团将其亚洲总部设在香港,其他国家只维持零星业务。据统计共有39家外国投资银行已经在华设立了63家代表处。  “9·11”打乱了中国证券市场应变的时间表,因为全球的力量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逆转。
  3.香港
  引子:中国证监会正研究内地资金通过认可机构买卖海外市场股票问题,消息公开之后在最近两天明显刺激香港中资股上升,H股有较大的升幅。一般认为,如果敲定此政策,则香港必然首先受惠。这当然会影响内地资本的投资方向。
  大概,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这么紧密过。东亚经济峰会的召开让人们更近距离地看到,香港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也在中国证券和其它资本市场政策制定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香港的意图是做大中华区,至少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除了进一步加强和内地的经济金融合作外,香港不是没有筹码。因为,中央政府反复承诺,只要香港特区政府提出要求,中央政府一定会满足的。  据中新社消息,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出席东亚峰会后表示,希望能够实现“北水南调”。他说,一旦中国内地允许内地资金买卖港股,则对内地和香港均有好处。他认为,让资金流动对两地都有好处,而通过正常渠道经监管让资金流动,比让资金暗流更有好处。  在香港正遭受经济不景冲击的眼下,允许内地资金流入,会对香港有利。  中国证监会早些时候透露,正研究内地资金通过认可机构买卖海外市场股票问题,消息公开之后在最近两天明显刺激香港中资股上升,H股有较大的升幅。一般认为,如果敲定此政策,则香港必然首先受惠。这当然会影响内地资本的投资方向。早间还有消息透露,香港还希望更多的内地优秀公司到港创业板上市。  在31日的论坛上,有学者透露,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与此也有莫大关系。  重要的是,随着华南和华东经济的迅速成长,金融环境的成熟,以及内地沿海经济的发展,香港作为中国整个大陆的进出口和资本往来的基地的作用正在无可挽回地降低,虽然目前还是以互补为主,但是香港和上述两地的蜜月期在缩短。互补优势的消退、金融资源的争夺必然上升。也许正是在竞争中实现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双赢。  但是,不可否认,不仅香港的金融资本会越来越活跃于中国资本市场,而且两地的特殊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4.未来
  引子: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大门的徐徐开启,中国证券市场上,已经不单单是国内各种角色的博弈了。跨国资本参与博弈的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规则建设也多了一股力量。
  但不确定性依然主宰着中国证券市场。  没有人能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可以判断,这是一个潮流。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的中国证券市场能从容应对吗?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基本面,否则上了也是要掉下来的。许小年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  A股市场在3个月的急挫之后,终于着陆了,但一直主导着中国股市的政策也从来没有这么动摇过、不明朗过:不仅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在短短的三个月里立而复废,开了历史先河,而且,至今许多重要政策的走向也讳莫如深,比如国有股减持、创业板设立的时间表、外企上市和新股上市的时间表等等。人们甚至不知道风要往哪个方向吹。  什么力量在主导中国证券政策?虽然同样没有人能说清楚,但这个问题比“中国股市向何处去”更富有意义。  决策层的意志,既得利益集团、各种市场主体……充满各种力量和角色的戏剧冲突,中国证券市场一直不缺乏戏剧性。但是,从5·19以来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大门的徐徐开启,中国证券市场上,已经不单单是国内各种角色的博弈了。跨国资本参与博弈的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规则建设也多了一股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