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排行榜影响了谁?已成“销售数字榜”?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9 06: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书排行榜:想说爱你不容易
  排行榜影响了谁?
  读者
  “平时购书多为网购,很少去实体书店。在购买时,会参考网上书店(如当当、卓越)的排行榜,会购买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门类,更是会借助排行榜。但对排行榜不是完全的信任,也会根据网上的各种评论和相关情况进行选择。排行榜只是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
  就图书排行榜的话题,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在校大学生和到西单图书大厦购书的家长,参考而不“唯尊”,关注并怀疑其商业动机是他们对图书排行榜的基本态度。还有购书的家长表示,根本不关注排行榜。
  受访者的理性和冷静态度让记者有些意外。为此,记者向一直关注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咨询,他认为,实际上关注排行榜的还是读者,如果对读者没有了影响力,那么书店、报刊以及专业机构和出版社也就不必去做排行榜了。真正不关心排行榜的是孩子,但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会关注,对他们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力。
  记者也注意到,影响力的发生有时是“隐形”的。比如,虽然你不关注排行榜,但是如果你周围有朋友关注,那么他的阅读也会影响你;在购书网站上,上榜图书一般都被置于页面显要的位置;在书店,上榜图书的摆放明显要“铺张”得多,让读者第一眼就注意到。
  有朋友对记者讲述了一件趣事:
  有一天,朋友上小学的侄子自豪地对她说:“姑姑,你知道吗,杨红樱是咱们济南人!”朋友吃惊地问:“为什么?”“因为济南的书店里卖的都是她的书!”
  可见,虽然孩子本身不关注排行榜,但是排行榜通过书店还是对他们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儿童文学作家杨鹏也认为,如今出版社、发行商、书店、媒体和不少的读者,甚至包括一些业界的评论家,都以图书排行榜为重要的参考,甚至还有“唯马首是瞻”的趋向,这是十年前没有的现象,并且,排行榜的影响力仍在扩大中。
  研究者
  而对于更专业的读者,比如作家和评论家,他们又如何对待排行榜呢?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认为,排行榜可以让读者在汗牛充栋的图书中,比较便当地找到那些比较热门的读物,或者一些值得阅读的图书。但是一个草率的、不严肃的排行榜,显然也会给人以误导。“如果是按照图书销售数量来排列的排行榜,我会注意一下当下比较畅销的图书有哪些。而如果是专家们推荐的排行榜,我会注意一下当下哪些图书在思想上、艺术上走在了前端。”
  “我不会特别留意某方面信息,但会留意总体的态势;我会以之为参照物,来反观自己的写作。我购书基本上不会参考排行榜,如果按排行榜买书,也是为了研究用。如果我想买书,会根据我认为的书的好坏标准来购书。”杨鹏说。
  “我平时非常关注排行榜,但是和一般读者不一样,我是关注哪些书卖得好,分析它为什么卖得好,通过排行榜了解读者的阅读趣味、作家的创作动态,以及出版动态,考虑出版社为什么会出这本书,他们运用了什么营销策略,读者为什么喜欢,等等,主要是获取信息。而我自己读书,则不太参照排行榜,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金波对记者说。
  出版者
  相比之下,更关注排行榜并对其进行细致研究的是出版界人士。
  山东作协副主席、原明天出版社社长刘海栖认为,根据排行榜及相关数据,出版社可以调整出版计划、出版方向,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来进行图书推广。对于编辑来说,排行榜提供了思路,起到了参考的作用。可以说,排行榜为出版社提供了相关的决策依据,对出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我们出版人来说,非常有用。”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祁智说,面对如此庞大的出版市场,靠个人无法了解哪些书好,哪些书不好,用数据说话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办法。通过排行榜,出版人可以研究大众阅读心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洞察社会的流行趋势,可以对自己的出版进行修正和调整,思考如何与读者的需要更加贴近。排行榜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可以去分析研究,包括它的内容、装帧、运营等各个方面。“排行榜是好事,它给读者和出版者都提供了帮助。”
  畅销书作家
  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出版后屡次冲进开卷排行榜,其中《没有秘密长不大》是今年6月上市的新书,在7、8月份的少儿榜中却均进入到前5名,并蝉联这两个月的少儿类榜首书位置,9月份依旧活跃在榜上。作为近年来图书排行榜上的“常客”,伍美珍如何对待排行榜?
  “刚开始能够上榜是很开心的,毕竟这说明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伍美珍表示,自己不是冲着排行榜写作的作家,虽然作品屡屡上榜,但她对此处之泰然,“写作这么多年,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没有刻意为之,这中间也经历了写作的低谷,但是我一直坚持写下去,并且慢慢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从最开始的‘花衣裳’青春写作,到后来发现自己更贴近小学生的特点,是慢慢积累的。”
  伍美珍说,登上排行榜以后,很多朋友会跟她谈起这件事,而且特别会说到排行榜带来的巨大财富。“我发现大家还是蛮在意这件事的,反倒是我现在淡然了很多。不可否认,图书畅销给我带来了物质的收益,我也因此感谢明天出版社,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有些反感大家对这件事的关注,有些人在说我是为金钱写作的时候,是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更看重金钱的原因?人一辈子不需要太多的钱,我根本不需要为钱写作,已有的财富足够我使用。其实,有时候我是在拒绝财富,登上排行榜以后,很自然有些出版社会找到我,允诺给我多少版税,如何如何,我拒绝了,他们不谈如何把书做好,先考虑收益,拿我根本不需要的钱怎么能打动我?他们不懂书,不懂儿童文学。”伍美珍表示,自己不会勉强去写,虽然作品销售势头很好,但是如果她觉得在重复自己了,或者说没有乐趣了,会毫不犹豫停下来。
  谁在排行?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排行榜是比较随意和主观的,有些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决定让什么书上榜,有些虽然也参考一些较大书店的销售数据,但是分析和归纳不够专业,因此出现过两家排行榜声称参考数据一致,但上榜图书无一相同的笑话。而相对权威和专业的排行榜是由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尤其对于出版社而言,说到排行榜,他们基本上默认为开卷排行榜。
  “公正地讲,图书排行榜对整个出版行业,对于读者和书店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刘海栖介绍说,中国的图书排行榜是由国外引进,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开卷公司最先发起。排行榜的出现受到国外类似书评榜、排行榜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大众出版活跃,出版社进入市场的深度加大,促进了排行榜的产生。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榜单提供者开卷公司有1800多个可统计的销售网点,它所提供的排行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除排行榜外,开卷公司还提供包括图书的市场占有、市场分布、作者情况、同类作品分析等数据,并细分市场。拿少儿图书市场来说,将其细分为9个,对每个时间段、每个地区的不同表现都提供出具体数据。
  长期关注图书排行榜的评论家谭旭东认为,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图书排行榜应该算是开卷图书排行榜,它是由开卷公司根据自己的图书销售监控系统得出的数据。开卷数据系统是比较科学的,也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目前图书的销售情况。一些大型图书销售网站和大书城自己的排行榜。如当当网、卓越网每周和每月都有自己的销售量的排名,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也有自己每周和每月的图书销售量排名,但这些排行榜的覆盖面不太高。
  排行榜成“销售数字榜”?
  无疑,开卷公司为业界和读者提供了相对客观公正的排行榜,为读者购书和行业发展都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帮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排行是“绝对”准确的,因为它是经过客观的销售数据分析推算而来的。如此看来,它应该是十分可靠的。
  然而,作家吴岩表示,关于排行榜,过去现在自己都不太重视,并不以此作为购书参考。不过,近来许多会议上人们都会谈到排行榜,而且听到了太多有关排行榜的负面议论,认为出版社在通过回购操纵排行,更加不看这个东西了。记者也同样在很多场合听到大家对排行榜的非议。李东华也有同样的担忧,“有时候会担心排行榜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如果这个排行榜的背后站立着出版社或者商家,如果一个排行榜不能摆脱利益的纠缠,那么它很可能沦为‘广告榜’”。
  的确,“买榜”、“打榜”几乎是和排行榜一起诞生的“潜规则”,开卷看似客观的数据实际上被其左右。原理很简单:开卷会选择一部分书店作为自己的数据检测点,在这些书店卖出的书才具有统计意义,而在其他书店无论你卖出多少都毫无意义,如此一来,只要你到这些监测点书店做签售或者回购自己的书,那么图书的销售数字很容易就攀升上去,进入排行榜,从而形成畅销的假象,诱使书店进货、读者购买。这是很多出版社都知晓的秘密,也是排行榜广受争议的原因所在。
  但是,这样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微弱了。
  “但随着出版社运作及整个出版市场的成熟,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少。”刘海栖认为,开卷的监测点已经达到1800多个,打榜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操作了。
  “事实上,现在要登上开卷畅销书排行榜是很难的。如果你要强行让某一本书上榜的话,意味着你要在开卷监控范围的书店一个月内回购几万册图书,才能上榜,这就是几十万元钱的问题呀!因为登上开卷少儿畅销书榜的杨红樱、伍美珍和曹文轩等作家,每月单册都要销售四五万册。因此,我觉得还是要相信开卷系统的图书数据,也要相信郭敬明、韩寒、杨红樱、曹文轩、伍美珍等作家的市场号召力。”谭旭东说。
  祁智也认为,排行榜还是相对客观的,也渐渐向着细化的方向发展,比如会按照门类来排行,能够兼顾到不同行业的热门书籍,而不仅仅是购买量最大的书籍。“即便是有些出版社故意到监测点去做活动,对出版社本身也是一个促进,他们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缺陷,他们营销上的经济投入要收回,最终还是要靠图书质量,不可能每一本都靠做活动冲上榜,必须有后期的跟进,慢慢地对这家出版社来说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然而,“客观”是否就是“合理”呢?
  “现在是销售数字绝对化,排行榜成了销售榜。”金波表示,排行榜既然公之于众,就有推荐的作用,特别是很多媒体上的排行榜,目的不在于行业分析,而是直接面向读者的推荐,这种情况下惟销售数字论座次,就不能对读者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在儿童文学中,上榜的基本是小说和童话,诗歌和散文这样的文体不可能上榜,而它们对孩子的情感和语言培养又是非常重要的。我时常说,出版社不仅应该出好书,还要培养好读者,排行榜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的暗示和引导。虽然上榜的大部分是好书,但现在的排行榜过于‘自然状态’,而且销售数字是可以有人为因素在其中的,这是令读者失望的地方,经常会发现上榜的书并不好。”
  “只以发行量为标准产生了巨大的‘话语暴力’,发行量大、在排行榜前列的图书,不管其品质好坏,都备受推崇;发行量小,但艺术品质比较高的图书,会逐渐失去竞争力,从市场消失。如果这一态势发展下去,图书的商业化会越演越烈,艺术品质的重要性会越来越低,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出版者、作者变得功利,为追求发行量、利润和版税而放松或者放弃艺术的追求。”杨鹏表示,这种只注重书店的销售数据的排行榜过于初级,也无法从根本上规避出版社和二渠道书商的作弊现象。
  排行榜需要多样化
  随着少儿图书在整个出版行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出版社都希望借此分一杯羹,因而少儿图书排行榜更是引人注目,这种情况之下,追畅销书之风而动便不可避免。因此,少儿图书排行榜的引导作用便更加突出。
  “中国的家长对于儿童图书的了解并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少儿图书的排行榜也许可以起到指南的作用,但反过来说,排行榜也可能起到误导的作用——假如排行榜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或者科学的参数证明这些图书的确值得推荐。所以少儿图书的排行榜要更加注重其客观性和科学性。”李东华说。
  金波提出:“图书排行可以,但是应该有更多参考元素,不能只看销售量。比如可以考虑图书获奖的因素,可以选择可靠的专家、家长、老师来推荐,包括读者自己的声音,也应该有表达的渠道,探索更多样的方式,让读者获得全面的信息。”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期望是非常困难的事。据刘海栖介绍,目前,整个图书市场中进行市场调查与排行榜的公司并不多,专业公司不超过三四家,整个市场没有激烈的竞争。如果能有更多的相关公司参与到排行榜的运作中来,相信整个图书排行榜会更公正、更客观。但是出版社本身投入调查的费用并不高,图书调查公司的生存并不容易。而杨鹏和谭旭东认为,一些由专家做出的排行榜,虽然克服了单纯以销售数据说话的弊端,但是明显是根据专家个人意愿排定的,随意性极大,也容易受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左右,其公信力也不容易维持。
  如此看来,在出版行业市场化的时代,图书排行榜势在必行,它尊重了图书作为商品的属性,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市场指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以商业价值遮盖或者替代文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弊端,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论点:“有那么多读者喜欢,难道不是好书吗?”为此,祁智提醒说,排行榜非常值得关注,但是不要被其左右,要善用、慎用排行榜,作为出版社要明白自己到底追求什么,作为读者要知道什么书真正对自己有益。
  理性对待排行榜,善于从中获取信息,不模仿,不跟风,出版行业要自律,几位接受采访的作家、出版人表达了相似的态度。
  刘秀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