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转)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9 07: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将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帖版权归原作者,其它媒体或网站转载请与e龙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或原作者联系,并注明出处。作者:bloodsouls发表日期:2001-10-0309:14:31返回《锐思评论》快速返回
谁将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作家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就经常在各种媒体上面出现。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说法也屡见不鲜,甚至有人讥刺中国作家有所谓的“诺奖情结”。自从去年法籍华人高行健以一部《灵山》击败众多强劲对手夺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大奖之后,人们才一度心情平静下来。
随后又不断有人撰文攻击瑞典文学院,认为中国国内还有不少作家的作品比高行健更为出色,即使与高行健同时入围的北岛、李锐二人在国内也不能算是一流文学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瑞典文学院已经为“诺贝尔文学奖”蒙上了政治的阴影。
但是无论如何,事实已定,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在即,又有哪些作家将会进入最后的入围名单,从而成为这些“闪耀的群星”中的一位呢?
在下不揣才疏学浅,也谈一下个人的管窥蠡测:




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作为一位多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在其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之中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这其中包括12部诗集、多部评论集、多部小说集,以及10部长篇小说。如此洋洋大观的作品数量,在当今的世界文坛上,即使是男作家,也没有几人能与之比肩。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18年生于加拿大,她的作品在欧洲与北美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她的创作领域极为宽广,诗歌、小说、评论,无所不包,堪称全才。她的小说以描写女性心理见长,与英美意识流诸作家一脉相承,令人震撼。我国目前也已经翻译出版了她的《别名格雷斯》、《可以吃的女人》等多部长篇小说。虽然作为诗人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并不为国人所熟知,但是她的诗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并且进入各种重要的诗歌选集。
去年11月初,已经进入80高龄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又以一部新作长篇小说《盲眼刺客》一举夺得英国最负盛名的“布克文学奖”,同时被《世代》杂志评为2000年度十大文学作品之首,可谓宝刀不老、实至名归。同时也可以看出她惊人的创作力量及高超的文学水平。在去年夺得这个被文学圈内认为“重要性要高于诺贝尔奖”的文学大奖之后,今年再接再厉,从以前多次的“伴娘”摇身一变成为“新娘”,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毫不为过。而且,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今年已经83岁,来日无多,“诺贝尔文学奖”又只能授予在世的作家,所以瑞典文学院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同时,由于最近5年以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均为男性,所以如果今年再选出一位男作家,对于正在整个世界文坛蒸蒸日上的女性作家来说实在不太公平,所以我认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得奖的可能性为最大。


二、       多丽丝.莱辛

当然,在当今世界文坛,声誉卓著,多次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却又一再抱憾而归的女作家并非只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人,这位女作家就是有“英国文坛老祖母”之誉的英国女作家,现年81岁的多丽丝.莱辛。
在南非长大的多丽丝.莱辛,于1949年来到英国,在1962年以一部长篇小说《金色笔记本》震惊文坛。那部小说叙述了一位青年女性经历作情人和母亲的故事,曾被全球数百万人当成女性独立的教课书。一时之间多丽丝.莱辛被视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偶像人物。
其后,多丽丝.莱辛勤奋耕耘,在她漫长的文学生涯之中创作了50多部作品,2000年又出版了两本新书。可谓是著作等身,甚至比加拿大的女作家,只比她年长一岁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风头更为强劲。她的作品影响广泛,其代表作《小草在歌唱》、《金色笔记本》在我国均有翻译出版。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样,多丽丝.莱辛也曾获得过英国“布克文学奖”的三次提名,只是尚未成为这个大奖的得主,可谓略逊一筹。
但是考虑到多丽丝.莱辛的创作实绩与广泛影响,难保她不会后来居上,击败“老大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夺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三、       卡洛斯.富恩特斯

与前两位女作家不用的是,卡洛斯.富恩特斯并不是一个处于世界文学中心地带欧洲与北美的作家,他是墨西哥人,用西班牙语写作。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他在当今世界文坛上的影响与地位比她们二位要差,相反就文学而言,他的影响力要更为深远。因为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令世界文坛为之震惊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运动就是由他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一起发起的。
卡洛斯.富恩特斯于1928年出生于墨西哥一个外交官家庭,自幼爱好文学,并显露出才华。195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就一举成名。其后于1962年发表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则被拉美文坛认为是一部“最为全面、最为完美、成就最为显著的小说”。在他的文学生涯之中至今已创作了数十部中短篇小说与多部长篇小说,其成就也是蔚为大观。这其中获得了包括“塞万提斯文学奖”、“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文学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
从近几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来看,非英美的作家占了多数,而去年的奖项又颁给了法国的高行健,所以今年的奖项极有可能颁给一位拉丁美洲、而且颇孚众望的大师级人物,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卡洛斯.富恩特斯应该是当仁不让。


四、       巴尔加斯.略萨
 
与卡洛斯.富恩特斯一样,出生于秘鲁的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也是是一位使用西班牙语写作的男作家。曾经与1990年与藤森一起竞选秘鲁的总统,今年65岁的巴尔加斯.略萨,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与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等人一起,引领了影响深远的拉丁美洲“爆炸文学”运动,后来又连续获得多种重要的国际文学奖项,是当今世界仅有的几位小说大师之一。也是早已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无奈多次铩羽而归。
作为“结构现实主义”流派的掌舵人物,巴尔加斯.略萨以一种独树一帜的姿态进行着自由的创作。虽然他在文学生涯之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本实验,但他还是更多地将触角伸向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其锋芒直指独裁统治、教会的伪善与官僚们结党营私、倾轧弄权的丑恶嘴脸。而且进入耳顺之年以后,他仍然势头不减,陆续推出了《情爱笔记》、《元首的幽会》等一批长篇力作。以他的代表作《绿房子》为首的《巴尔加斯.略萨全集》也于几年前在我国翻译出版。
1999年,巴尔加斯.略萨被授予了“第十三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文学奖”,一时被视为西班牙语文学界的一大盛事。从近几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来看,非英美的作家占了多数,而去年的奖项又颁给了法国的高行健,所以今年的奖项极有可能颁给一位拉丁美洲、而且颇孚众望的大师级人物,虽然巴尔加斯.略萨比起卡洛斯.富恩特斯要年轻许多,但是他也说不定会抢先一步。


五、       米兰.昆德拉
 
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早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文坛的“大师”的米兰.昆德拉,在当今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这从各类媒体对他的相关介绍以及评论之中就可以明显看出。甚至有人在印象之中就早已认为他已经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很多中国人认为他是今年最大的热门人物。
作为一位以捷克语写作的作家,昆德拉的确是历尽艰辛,颇受磨难。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以一位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并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等多部诗集,在30岁以后才开始小说创作。他以1967年出版的《玩笑》奠定了自己在捷克文坛的地位,后由于1968年苏联入倾捷克,于1975年被逐出捷克,来到法国。他的《笑忘录》、《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为了告别的聚会》等作品的问世,更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及各种文学奖项。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所以在世界许多国家掀起了“昆德拉热”。进入90年代以后,他开始用法语写作,并且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虽然他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每年都是名落孙山,以至于引起了许多人对瑞典文学院的质疑。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米兰.昆德拉虽然在文学技巧上,可以说是一位无可争议的“大师”,然而在作品基调上却有一种深沉的悲观情绪,这从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可以明显看出;同时,他也宣扬“无政府主义”,对欧洲现代文明的无情攻击等等,也许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他迟迟不能得到这个重要的文学奖项。
同时,由于去年法国的高行健已经获奖,今年再由一位法国人(虽然是捷克裔)得奖,实在不太可能。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他,主要是因为他在当今世界文坛上的重要性决定的。

五、其他有可能得奖的作家

除了上述三位最有可能获奖的作家之外,难道其他作家就没有希望了吗?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位作家也是有可能获得这一奖项的,他们根本不应该被视为“黑马”:

(一)、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瑞典诗人,1931年生,从1954年开始从事诗歌写作以来,迄今已发表《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悲哀贡多拉》等多部诗集,他的诗歌已经被译为多种文字,并且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被称为“隐喻大师”。我国也已出版他的作品《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关于他,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说:“我偷过他的意象。”而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则是这样说的:“瑞典文学院应该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自从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同胞伊凡.奥洛夫.渥诺.强生,哈瑞.埃德蒙.马丁松于1974年一起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瑞典人就一直没有再获得过这项荣誉。而在此前半个多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中,差不多每8年左右就会有一位瑞典的文学家获得这个奖项。即使是出于维护自己国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的考虑,瑞典皇家文学院的教授们也应该把这项荣誉颁发给他们的同胞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二)、托马斯.品钦

托马斯.品钦,美国最有影响的后现代小说家,1937年生,195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73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V》,1974年以一部《万有引力之虹》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随后的小说集《缓慢的学步:早期小说卷》(1984)与《葡萄园》中,确立了自己作为后现代文学大师的地位。在美国,甚至有人把他和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相比。他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以荒诞无稽的情节与繁复的议论相交织,把“万有引力之虹”这一火箭发射之后形成的弧线作为死亡的象征,同时作为现代世界的象征。


(三)、库尔特.冯内古特

库尔特.冯内古特,美国小说家,1922年生,1943年入伍,次年赴欧参战,1950年成为自由作家。现为美国国家艺术学会会员,人文主义学会副主席。他的代表作有:《五号屠场》《冠军早餐》、《囚鸟》,1997年出版新作长篇小说《时震》,他是“黑色幽默”这个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英国大文豪格雷厄姆.格林称为“活着的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通过简洁明快的口语,以幽默嘲讽的玩世不恭态度,把奇异的科学幻想与现实的错位相结合,从而揭露出人类世界的荒诞与丑恶。


其他尚有可能获得这一奖项的还有法国的小说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美国的小说家约瑟夫.海勒,以及我国的小说家王蒙,旅居海外的诗人北岛,杨炼,日本的村上春树等人,另据消息称旅居欧洲的印度裔作家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奈波尔也有可能入围最后的名单。但是他们得奖的可能性与前面的各位相比实在不是太大。不过究竟花落谁家,还须拭目以待。



而我,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之所以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清晨,在位于中国西南的一个城市里写下这样一篇文字,无非是和很多人一样,希望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国能够在世界文学之中占有她应该占有的地位,并且发挥她强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1/10/3 余地 于昆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