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掌控农村小额信贷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29 11: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年9月29日 19:00  “国务院高层正在研究农村金融构架,农信社、农行、农发行谁来承办小额信贷也在研究之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建立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小额信贷组织体系应在首选之列。”9月22日,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透露。  主导权争夺  从执行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的职能由农发行转到农行之日起,小额信贷的主导权之争就一直为各方所关注,而小额信贷的主体与国家制定和执行的扶贫政策职能紧密相关。  1998年上半年,关于管理效率和金融合法性等问题的争论,引发了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业银行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体制上的变化。  到1998年6月,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全部转归为农业银行管理,政府扶贫办开始代理发放农行扶贫贴息贷款,1998年下半年政府型小额贷款扶贫项目迅速扩展。1998年底,央行和农行有关人士对政府小额信贷项目进行考察调研,对政府扶贫办下设的扶贫社代理农行扶贫贴息贷款的合法性提出疑问,认为非金融机构不能代理和操作小额信贷这类实质是金融活动的业务。  1999年,扶贫贴息贷款又全部改由农行直接发放到农户,政府扶贫办下设的扶贫社围绕农行与农户签定借贷合同、发放小额贷款等活动提供服务,然而,政府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却仍然在体制和宏观政策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  2000年,农信社以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开始涉入小额信贷领域。尽管在初期农信社显得有些被动,但在央行的大力推动下,农信社的小额信贷项目在2002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以可能成为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  来自央行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全国有30710个农信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信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信贷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产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  而作为小额信贷的始作俑者,以社科院扶贫社为代表的民间或半官方组织运作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由于自身在运营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仍在探索之中,其金融合法性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如今,“中途退场”的农发行正在面临新一轮的职能调整。虽然,前不久该行行长何祥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农发行是否“重操旧业”把小额信贷业务从农行拿过来要取决于国务院的态度,但有迹象表明,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出现大幅下降。  利益冲突    “谈到小额信贷,我的心里就很悲凉、很沮丧,小额信贷与小额贷款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们应把目光更多的放在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上,当前,中国的小额信贷正在萎缩,而且很厉害。只要你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去,听听他们要求给予服务的呼声,只要你有良心,你就会揪心。”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直言不讳地道明中国的小额信贷正处于“隆冬”。  他告诉记者现在扶贫贷款由农业银行发放,农行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而言,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一方面进行商业化改革,另一方面大力收缩人力成本,“在中国上万人口的乡镇没有农行的分支机构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即使农行有愿望也不足以支持小额信贷了”。这必然造成农村弱势人口的边缘化。总之,“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太慢了,现有的金融框架已不利于小额信贷的发展,也不利于政府扶贫工作的展开”。  对此,农行农业信贷处武建平处长做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复。“不是小额信贷的冬天,而是小额信贷质量的冬天,因为该投放的已经投放了,真正的弱势群体要靠民政救济,扶贫办应该是宏观政策的规划,不要研究具体项目贷款投向,金融机构要强调信贷资金自主经营。”  与农行相比,农信社觉得自己更冤。近3年来,负责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的银监会合作部马忠富处长也为农信社叫屈,他说,农信社自身就存在资金的问题,还要拿出相当一部分存款资助“三农”,实属不易,况且财政根本就不予补贴。另外,央行的再贷款资金有限,所以央行下一步进行调整时,要考虑农信社资金来源问题,而农信社也应建立农村诚信体系,推广个人信用体系,打消央行的顾虑,争取央行更多的资金支持。  其间,马也谈到了农信社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但马依然相信农信社能担此重任。    而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对此却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作为小额信贷的主力,农信社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如果农信社自身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无法在小额信贷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建议,当前,针对中低收入的小额信贷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政府应当有专门的金融机构来从事这项业务,相应的金融机构也要分摊一点。  “小额信贷要把很小额度的资金送到成千上万个贫困农户的手里,工作量很大,成本很高,即使贴息到正常的商业利率,也赔钱,商业银行要盈利,政府要让它扶贫,这是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人大金融专家赵锡军觉得无论是农行还是农信社都存在这类困惑。  商务部交流中心小额信贷部白澄宇指出,尽管扶贫社也存在挪用信贷资金与贷款费率过高的问题,但扶贫社不以盈利为目的,与其他机构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这也许就是扶贫社的优势。  相对农发行而言,问题就要简单得多。在何祥林看来,作为农业性政策银行,农发行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责无旁贷”,但如果农发行要做这项业务,由此引发的不良贷款,国家财政应该承担。  谁主沉浮    农行武处长对做好小额信贷业务充满了信心,“按照我们的思路完全可以做好,从量上来说,目前,农行发放的200多亿小额贷款应该足以起到扶贫的作用,国内的贫困人口9000万,大约有100-200万户(一户按4个人算),每户的投放量在1万元左右,如果这200多亿滚动起来就不得了了。”  他认为,其实,小额信贷应当与财政投入挂钩,与信贷扶贫资金下一轮投入挂钩。现在农行做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面大点多,人多而且分散,光成本费用就得占7%-8%,尽管财政给予一定补贴,但离盈利还是有一段距离。将来不管谁来做业务也要按市场化模式来运作,政策性银行也要保本微利经营,关键是国家相关部门要提供管理、培养农户的能力。  对于农发行能否做好这项业务,武处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农行都做不好,农发行更不可能自己来做,它从总行到分支机构总共加起来也才5万多人,也只能是委托信用社,一委托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农信社只负责发下去,不负责回收的风险,还要提取一定的手续费,甚至会出现恶性的‘掉包’现象,借发放小额信贷之机替换自己原来的不良资产,这种操作手法很简单,同一个农户向信用社借了2000元,‘左兜是自己的,右兜是别人的,只需换一张收据就可以了,还得加进利息’。”  众多专家表示,照现在的趋势看,扶贫社要想在小额信贷争得话语的主导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一点扶贫社自己的专家也表示认同。  可以想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靠农行、农信社自己。马忠富再三向记者强调,要坚持商业化运作,真正的贫困地区人口不是靠金融机构支持的,而是由财政部门救济。另外,小额信贷目前还没有纳入银监会的监管体系,从宏观经济政策上需要有机构来从事这项业务,但必须要有利益补偿,贴息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都不愿意承担经营成本。(文/石朝格)
经济观察报(2003年9月2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9 11: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浦发和兴业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张之道2003年9月29日 20:03  浦发:60-80亿次级金融债  正当招行身背“恶意圈钱”之名,周旋于基金公司之间时,“浦发要发债”已是公开的秘密了。  “我们没有公告,”当记者就发债之事致电浦发董事会办公室,一位女士简洁地回答道,“目前为止,我只能这么说。”  而据知情人透露,浦发拟在明年发行60亿到80亿的次级金融债,而不是招行发行的可转债,主承销商很有可能是国泰君安。  次级金融债  其实,早在好几个月前,浦发要发债的传闻就已流传开来。  “一开始说是要在境外发行美元债,五六个亿吧,”浦发的一位员工对记者表示,“因为国际市场上美元利率很低,而且我们也需要美元。”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发美元债的想法已被放弃,“毕竟不能直接提高资本充足率,现在的计划是发行次级金融债。”  所谓次级金融债,是指期限5年以上,在发债银行破产清算时,偿还顺序在高级债券之后、优先股之前,具备附属资本职能的债券。在国外,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的做法非常普遍;在国内,国家开发银行在2002年首次推出了10年期发行人普通选择权债券(其性质相当于次级债),至今已发行5期此类债券,共600亿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大多数都是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比较很少,发行次级债可以补充附属资本,同样可以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某证券公司人士介绍说。  但是发行次级金融债还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从法律地位上讲,商业银行金融债应属于企业债,但目前仅有的相关法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金融债除外”,即使商业银行金融债参照企业债管理的标准,连续三年盈利及债券担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是个难题。商业银行发债要真正具备操作性仍有待管理部门出台商业银行债券管理的有关办法,对商业银行发债的条件、发行方式、对象、品种、期限、资金用途、偿还以及咨询披露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证券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已经发布,商业银行发债也不会太遥远。”上述证券公司人士表示。可资佐证的是,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相当篇幅对中国债券市场作了分析,针对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债市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央行在“中国债券市场展望”中明确提出了“围绕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调整,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的政策建议。  面对年初增发未足额认购的尴尬和招行发债的前车之鉴,浦发这次所选择的融资方式也就显得非常谨慎。  “相比增发和发行可转债,发行次级债的成本会高一些,但是它不会摊薄股东权益,对维护上市银行的形象和股价都有好处。”该人士表示。  前车之鉴   根据浦发2003年上半年的半年报,其期末8.3%的资本充足率已经接近8%的生死线,“已经非常危险了”,浦发的一位员工表示。  和其他银行一样,今年上半年浦发的放贷速度同样猛增。截至6月30日,本外币贷款余额2306.08亿元,增长了32.25%,公司各项存款余额为2830.04亿元,增长16.03%。贷款增速是存款增速的一倍。同时,在这半年内,浦发还新开设了武汉、青岛分行,至此,浦发已在全国32个城市开设了19家分行、2家直属支行、11家异地支行,机构网点增至293家,力求形成其“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机构格局。  “经济发展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旺盛,但是资本市场不发达,解决不了直接融资的问题,企业还是要向银行来借贷,”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所以只要有钱,总是贷得出去,这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想融资扩大规模的主要动因。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行相比,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远没有达到规模不经济的状况。”  某证券公司研究所人士对记者透露,基金公司之所以会掀起招行可转债风波,并不是融资100亿太多,而是整个可转债方案在操作上存在问题,“事先基金公司一无所知。”  而在该研究人员看来,100亿只够招行花上两年,“银行和一般企业的规模不能相提并论,一般按照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以及正常的发展速度就可大致推算出发债的规模。”  “我和一些基金经理也沟通过浦发要发债的事情,他们也表示理解,”该人士说,“关键是要平衡各类股东的利益。”  生意场上无父子,而且“一碗水端平”还是要有技巧的。浦发发债,会步招行后尘吗?(文/刘明娟)  兴业:上市提速   近来,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王小姐的时间似乎比她的同事还要紧一些。这一切都缘于前不久该行推出的本外币核心业务系统,因为此前整个北京分行只有王小姐参加了系统的设计、调试工作。  据介绍,该系统是根据该行引资上市的发展规划,结合上市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要求,在会计科目上进行了重新设计。  兴业银行从去年已经启动公开上市计划。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兴业银行已过了上市的辅导期,其上市工作正在提速,并准备赶在明年年初上市,预计发行3-5亿A股,发行价格将参照华夏银行上市时的发行价格。  上市计划  其实,兴业银行早就有上市的打算。“我们原本是想在今年之内上市的,但后来行里调整了计划,并延长了上市的辅导期。”兴业银行的一位职员说。  按该行行长高建平的说法,“现有的发展要从外延开始走向内涵,商业银行上市也是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自2002年6月,兴业银行与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签定上市辅导协议以来,兴业银行的上市准备工作一直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据知情人士透露,兴业银行本来计划在华夏银行上市之后的3-5个月内跟进,成为“银行股6号”。但后来随着华夏银行上市受阻,兴业银行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由于证监会目前还没有在1年之内批准两家同时上市的先例,再者股市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化两只大盘股的压力,它只能在华夏银行上市之后上市。  对于上市的细节问题,兴业银行具体负责此事的董事局总经理助理詹宇红没有向记者透露片言只语。但他表示,兴业银行在今年年初就已经达到了上市的要求,不良贷款比例逐年下降,去年末为3.2%,在国内银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资本充足率也在8%的限定之内。  与詹宇红不一样的是,该行北京分行办公室的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兴业银行有能力尽快上市,现在只是时机与境外的战略投资者的选择问题。”  上市前就得解决增资扩张的问题。目前,兴业银行的增资扩张工作正在积极的运作之中,还拟定了一项增资扩股计划。  行长高建平此前曾表示,兴业银行建设全国性银行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并提出了“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在未来的三年间,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计划翻一番以上,到2005年达到4000亿元,总体不良贷款率要控制在2%以内,资产质量与国际接轨。  在股权结构方面,兴业银行通过1997年、2000年两次增资扩股,实现了股东全国化。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入股兴业银行,该行资本实力成倍增强。  “如果没有持续的新资本补充的话,我们就不可能保持快速发展,上市可以让我们的资本实力不断得到补充与发展,同时还可以使银行的管理更加透明化。”高建平充分表明了自已上市的决心。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央行把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提高到1%,未上市的商业银行尽快上市则不失一种融资扩张、解决资金紧张和保持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的“利器”。  对于3-5亿A股的发行数量,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可能会有所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华夏银行以每股定价5.6元的价格发行,给兴业银行的上市增添了不少信心。  引入“大摩”  兴业银行为何还要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呢?  对此,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相关人士的答复是,“是为了谋求上市后银行整体的更大发展”。据这位人士透露,该行已于去年开始启动公开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经过几轮的谈判之后,引资终于有了一人结果,“大摩参股的事基本已经定了下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会有什么变化。现在问题的焦点在于参股的比例,对方有超出15%的强烈意愿,而且希望能够有一个代表出任兴业的董事会成员,并直接参与管理。”  当然,兴业银行锁定的投资者远不止这一家,目前与其他相关金融机构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目前,该行已经和一批有投资意向的境外投资者进行深层次的接触。围绕实现上市的目标,该行以引资、上市的规范要求为标准,正在全面规范、加强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提升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石朝格)
经济观察报(2003年9月29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