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为什么走俏?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9 1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球时报》为什么走俏?--------------------------------------------------------------------------------刘宏近两年,《环球时报》在北京迅速走俏,它宣称经过公证的发行量一度超过150万份,可以说在同类报刊中独步天下。而与此同时,比它创办还早的同类报纸《世界新闻报》却一度少人问津。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国际部办的子报,现在已经升格为社办子报,被列为报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人民日报》众多的子报子刊中,它属于办得最红火的。一些业内人士感到奇怪的是,《人民日报》是一张非常严肃正统的大报,可是它办的《环球时报》却十分活跃、不拘一格、甚至多少有点煽情,看上去像大报的内容、小报的版式;并且,一直到现在,国际新闻都很难上《人民日报》的头版,更不用说头版头条了,这似乎成为从延安时代延续至今的党报传统,国际新闻能不能上头版一度成为新闻改革讨论的一个热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纯粹报道国际新闻的《环球时报》迅速走红;还有一点不容易理解的是,《人民日报》办的许多子报子刊大多不太景气,唯独《环球时报》异军突起。现在,对《环球时报》现象通常的解释是,国际形势帮了大忙,一些重大的突发性国际新闻事件,如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和中美军机相撞事件,都会使《环球时报》发行量大增。但是,又怎么解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办的《世界新闻报》并不畅销?在中国,《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国际广播电台都拥有雄厚的驻国外记者队伍,说到办报纸,当然是《人民日报》的经验更加丰富一些,比如标题和版面,但是我认为,《环球时报》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现在有了足够的报道国际新闻的用武之地。曾几何时,中国报道国际新闻的余地是非常小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半段最长也就十几分钟的国际新闻成了众多中国人看世界的唯一视觉窗口,发行量至今仍然很大的《参考消息》报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段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去国际报道曾经是比国内报道还要敏感的领域,许多稿子都要请示外交部。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有了专门的国际新闻时段,水均益成了这类节目的固定主持人,央视的国际频道不断邀请国内的国际问题专家上屏幕讨论国际形势,许多地方电视台都有了自己编译的国际新闻,从媒介角度看,中国人变得更加开放了,标志之一是中国人不再只关心自己眼皮底下的事情。如果把中国和美国做个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人了解中国的程度远远不如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这不能用简单的崇洋媚外来解释,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媒介对东方事务报道的欠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深度报道和引人注目的国际论坛才能使它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站稳脚跟。当然,不排除北京人有很强烈的政治情结,,使《环球时报》畅销的首要因素仍然是中国的媒介在国际新闻领域更敢说话了,这也间接说明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上有了更独立和更响亮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