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经济观察报?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9 1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风沙经常把我家门口报摊上的报纸吹得灰头土色。每当我路过这里的时候,看到那份橙黄色的报纸工工整整地躺在那里,极像个在菜市场中西服革履、正襟危坐的家伙。心里第一个感觉就是:“奥,这份报纸还活着呢。”然后,再仔细看看,标题的语气仍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标宋的字体仍然还流露着那份特用地气定神闲,仿佛在说:“不但活着,而且咱还活得很好!”
这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甚至我们还应该为她而高兴。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一家民营企业全额投资的报纸、一家从头到脚都是新人的报纸、一家纯粹市场意义上的报纸、一家打破中国官方垄断媒体投资坚冰的报纸、一家充满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报纸;能够在中国这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在创刊一年以后,还活得硬硬朗朗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不用说他们还挤身中国三大经济类周报行列、成为了新媒体中的横扫本土高端读者的领军人物。
这或许才是经济观察报的真正意义所在。她是现今中国严肃媒体中第一份来自民间的、来自市场的、自下而上的力量。这份力量给了那些对未来中国充满美好向往的人一份信心,给了那些有理想、有未来的媒体人一个结结实实的榜样。
在经济观察报成立一周年之际,我看到了很多对这份报纸的批评和苛责,诸如内容并不够深刻和专业、广告经营不善、喜欢哗众取宠等等。对于这些评论,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感觉都没有说到根子上。《大学》上不是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嘛。似乎只有我们看到她的前因,才能分析它的现在。这应该是不错了。
毫无疑问,经济观察报是一份全新的东西,这就注定不管怎么掩饰,它都会以给传媒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一种从运营机制到编辑风格上从未感受到的巨大震动。所以,摆在当年那些报纸创办者们面前的就这当然是一份伟大的事业,并且这份事业足够地激动人心,让人激动的程度甚至是这份报纸可能载入中国新闻史册。面对这些,又怎么能不让那些创办者豪气飞扬、壮怀激烈呢?又怎么能不让那份压抑了很久理想主义外加英雄主义的情怀不喷涌而发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社评中称赞或批评某某“当局”的高姿态,看到了他们行文的字里行间总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这当然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至少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这种情怀过多了恐怕就不太舒服了,比如我们看到了他们最爱用的一个词——“拯救”,从中国邮政到外国的媒体集团,仅在标题中就不知拯救多少人。当然,万幸的是他们没有说要去拯救全世界三分之二还没有得到解放的人。
这当然就应该算是就算是救世情结了吧。这当然也很好。忧国忧民嘛,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然,这甚至可以发展成为这个报纸最核心的向前发展之原动力。但让人有点不舒服的是,明明是一颗鲜活、火热的中国心,却为什么要买来一件外国的衣裳来包上。其实,这也应该不算什么,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嘛,但我们似乎并不应该总是以这衣服为荣吧。这点大概不用举例了,因为这张报纸所有的涉及自身宣传的东西大概都要拉个洋人当虎皮。至于该报主笔总是爱用英语句式写作,这也只是人家的自由嘛,但所有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洋人五体投地式地崇拜,甚至报道新闻集团则只会赞美小默多克的尊容与穿戴,这就似乎有了那么一丝媚骨。哎,其实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的,士大夫从来都是最善投机的了,进则儒、法,退则庄、老、佛、道,样样都有,常常是一个新主子还没入关呢,我们就狠不得把头都剃了。
看看这里里外外、大大下下,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心啊,却又何必总是言必称美国呢?
呜呼!
我们接着分析。一个注定就应该成为英雄的孩子,他该怎样面对世人呢。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凡俗,为了引人注目,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喊几声或者不管不顾地说几句怪话。经济观察报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当然,他比较聪明,他先穿了一件外国来的花衣裳,然后大叫一声,就是办了一个什么最受尊重企业评选,这还嫌声音小,何主编亲自上马,深沉地说“做一张令人尊敬的报纸”;至于那个说怪话、说大人话的大概就是他们的主笔许先生。
说到此,这些后果,大概还都是基于那个前因——这是一张新的报纸。这新的东西导致了这么多容易遭人诟病的东西,但同时也蕴涵了她的巨大的发展生机。这就是,这是一份自下而上的力量。
略知一点中国史的大概都知道,统治中国并决定国民命运的力量既非民主,亦非君主专制,而是一种基于儒家思想的道统。于是,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北朝随遭胡人统治,但其决定性力量最终还是掌握在汉族的读书人手里;于是,我们看到了《万历十五年》中那个窝囊的万历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在帝国惯性面前,他也只不过是一可革命的螺丝钉而已。这就是道统的厉害。政统决定于道统,道统决定于学统,而学统则来自于民间。由此构成了中国社会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
经济观察报似乎从来没有把她看成一份经济报纸,他们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正可以把他们塑造成一个非政府立场的一个社会新兴的中坚的阶层的代言人,一个独立的言论场所。恰恰他们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力量,恰恰他们又能将民间的声音温和地表达出来并将积极而温和地影响政府,并将促之于温和地改良,使社会最多数的人获得最可能大的利益,以此达到他们“理性,建设性”的宗旨。
显然,这是一份更加伟大而有前途的事业。他将打通中国社会隔了许久的自下而上的言论通路。
如果说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最为可贵的民族性格是什么,我想非“笃实”莫属,他既不象法、墨那样激进,又非老、庄的鄙视、空谈。乱世时救国救民,太平时经世济民,是温和的、改良的,是真正的理性的又是建设性的。所以,经济观察报的编辑风格一旦偏离笃实的风格,就会引来灾难。
所以,该报要是真正遵循他的理性、建设性的宗旨,要是真正做成百年老店,那么现在启用的具有激进而空洞的文风许知远为主笔,则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的短期行为而已。而我认为该报中真正具有实力与底蕴的则为仲伟志与迟宇宙等文风笃实之人,尤其是仲先生的地方系列,真正的大家风范与忧患情怀。但迟宇宙似乎一直就没有找到适合他话语的空间。当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人在经济观察报找到他们的话语空间之日,这恐怕就是该报找到正确航向之时。
文化需要刺激才能不断发展,游牧与商业文化所依靠的刺激是无限向前的发展,是做强、做大;而中国的农业文化所以来的刺激则是忧患意识。唯此,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才能一次次历艰险而后图强。经济观察报有一个明叫生活方式的版面,光听这个名字,口气就大得惊人。因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民族文化。该报这个版面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先进”生活方式,岂不是有改良民族心理特质之嫌。殊不知,人类最高文明皆产生于农业文化地带,我辈不整理国故之精华而徒增艳羡他人之情,岂不是舍本而求末。只有明白了自己的文化,大概才能真正理解他人之文化,并取长补短,否则,纵然周游世界,亦不过盲人摸象耳。经济观察报此等所谓引领时尚,不过邯郸学步耳;此等改良,不过一场闹剧耳,纵有功效亦不过成就一前后断裂之病态心理而已。
理想主义可以让我们天马行空、恣意挥洒,英雄主义可以让我们横空出世、气壮山河,但只有笃实的忧患情怀似乎才能让我们图强进步、生生不息。只有一颗悲悯而温和的中国的心,才能让我们做好中国的媒体。
经济观察报在拯救别人,谁来拯救经济观察报?
【(毛儿)回复(吴铭十)的大作】
总算见到一篇评论经济观察的好文了,夜来风正急,此文风更劲。本来要睡,看了这篇文章又困意全无了。媒体的责任的确不是张口闭口就要“拯救”,也没有必要将大洋彼岸某些全北美99%的人民都还不知道何许人也的所谓学者动不动就搬出来唬人,如果说依仗英文灵光打个时间差还算凑合,故弄玄虚就实无必要了,是不是又要写部新管锥编啊。特别是头版社评,到底是“知道份子”啊!不知许先生取过美国几次,不过依他的年纪应该不是海龟,不过至少从文风到生活举止都学得惟妙惟肖了。宇宙的文风当年他上学时曾经很欣赏,不过那时是诗风,后来他在南方的时候也还算喜欢,现在确实不同了,其实正是当写之年啊。至于说对张、何、赵等的要求,三人都是媒体英才,不过依阁下的要求实属“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国之栋梁,又岂是我等文人可以承担的。或许漂萍、韬奋、长江可以,但今天媒体人中早已难觅了。其实黄仁宇作品的核心无非还是道德代替法制,在人治术治交融的社会,又何管你儒法庄还是儒释道呢?当代文人进退并非可以用这些来解释。盲目媚洋确实是现代财经媒体的风向,其实自己不经意间也经常流露这种情绪,是否要重温魏源那句名言?但不可否认黄色文明或者说农业文明经济底层动因导致儒家等封闭意识形态贯穿数千年的贻害,这种思想上的流毒对社会特别是经济的危害更深。鄙人孤陋寡闻,实在看不出最高的文明出自农业地区这句话的涵义,是说某个历史时期,还是历史纵轴?也实在看不出几千年中国农业产生出忧患意识又有几次?以上与您商榷一下。
对经济观察报,个人以为只用这段时间能发展成这样已经属于出色了,其实对这份报纸的评价太多,我很想问问,如果由这些评论者来办,又如何?媒体评论界的圈子似乎正在形成,而核心力量的平均年龄却不过30,这种现象恐怕只有这里才能出现。动不动就指点媒体江山,大报小刊拿来说几句,可真正看过几年南风窗的有几个,有什么资格对秦朔说三道四。每期都买新周刊的有多少,凭什么评点封新城。偶然买一份报纸也能激扬一篇文字,实属奇才啊。我从学生时代收集创刊号已多年,家中杂志以万计,却没敢说以上两人一句话。
此处有感而发,并非对无名氏。只是觉得此文太过精彩,与以前评论落差太大而已。
意见可以有相左,文章其实无高下。不过这里的评论却未必。
【(周波波)回复(毛儿)的大作】我比较赞同毛儿的观点,首先我入行不久,对国内诸多刊物的历史变革没有很详细的了解,因此不便于讨论各刊物的发展如何。但是就财经类媒体的发展方向,我想是可以论一论。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财经媒体在复制着传统的时政媒体的思维和模式,即以充满正义感,也就是新闻的监督权而对天下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吴十铭对《经济观察报》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肯定,在我看来也正是这种思维的具体体现。迟宇宙的财经报道我看过几篇,我对他的基本判断是:如果是这样的模式,他不可能成为出色的财经记者(在此多有得罪,但无他意)。因为全文中扣除激情文字,一两千字中真正对投资者来说有意义和价值的不过就是一句话,甚至有时连一句话都没有。我觉得这是他将《南方周末》的时政新闻风格带入财经新闻风格的结果。我们看一看国外有名的财经刊物《财富》、《福布斯》、《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在我们的概念中,他们基本没有什么揭黑幕的文章,没有那么些激情的文字。他们靠什么成功?靠对经济事件出色的分析和预测,靠对经济现象深入的剖析(这种剖析是比较专业化的)。也就是他们提供的是信息的价值(如果是一般刊物应该是以有价值的信息为主,而期刊则应是以挖掘信息的价值为主),报道的内容是可以作为投资者投资的参考。与《纽约时报》等时政刊物相比,明显两者的区别是比较大的。办媒体首先要尊重市场,而不是自己的激情与理想。如果面对的读者群是商人,那就少一点激情,因为他们基本不会为《南方周末》高呼的民主与自由而受半点震动,这也可以解释《南方周末》为何在其大本营的广州销售并不理想的原因。《经济观察报》办了一年多,成本那么高,而广告收却并不尽人意,当然这之中有经营队伍的问题,但至少也表明广告客户并不太买帐,也就是说报纸所面对的读者群并不太认同。没有了市场基础,只是办给自己欣赏,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此处仅表示一下自己的观点,并没有贬低何人何物的意思。)

【(信海光)回复(毛儿)的大作】
毛儿说的有道理。这评论前段写得很棒,后面就扯远了。
对于许知远主笔,说句实话,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他那有几分卖弄的风格,动辄“当谁在。。。。。时,谁却。。。。。”,或者“N年以后。。。。”(省略号内是几乎没有人知道的人名),不喜欢的人可能会斥之装大尾巴狼。然而,扪心而问,许知远的做作是有其基础的,说白了吧,是大多数中国记者难以做到。至少他是有一定文化的、认真的、刻苦的、理想主义的、是被不少读者欣赏和承认的。至少在中国报界,他的风格是一种稀确资源,至少,他这一种风格的存在,其利大于其弊。相对于种种不入流的文风来说,许知远是有风格的,而且这种风格至少在目前来说是有益的。
然而,《经济观察报》需要面对的是:难道拿得出来的就一个许知远?许及许的TEAM是不是承担了太多责任,以至影响了报纸本身的风格?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因为这仅仅是个疑问,或许,经观需要更多的许风也未必,有读者调查可以说话吗?

作者帖子主题:RE:谁来拯救经济观察报?
【(信海光)回复(吴铭十)的大作】当初经济观察报的仲伟志先生从齐鲁周刊(?)放弃一定职位来到北京重新立业实在令人敬佩,从一年的多的阅读来看仲先生的敬业精神值得很多年轻人学习。我想,经观在”区域经济“的重视或许是当初起用仲先生的无心插柳之功吧。从目前来看,这一块很可能成为经济观察的一个品牌栏目。
然而,一句忠言逆耳的话是。经观的这一栏目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一定之规,也就是编辑方针。从仲先生来说,采写方针(如何操作)似乎也不甚明确,”感觉“所占的因素较大,从而导致栏目质量起伏较大有时很好,有时比较差,比如,仲先生所熟悉的山东的几个地方做得都很好,一出山东,就难了......这就涉及到栏目后劲的问题。
这个领域目前来说还比较新,大家都在探索之中,共同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