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天命的追求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30 0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岂仅有天命的追求?(节选)谢文郁……儒家的天命人生观儒家用天命来谈论人生起点。《中庸》一开始就说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每个人都禀受了天命。…什么是天命?儒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天命观是相当积极的人生观。天命不像因缘或命运那样可以在经验中被定义。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去体验天命。天命永远是一种未完成式。表现在人的意识上,天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说明,我们每个人和天命的关系不是经验知识的层次,而是一种感情指向,属于信仰层次。一个物件,如果我们能够得到它,就不必要信仰它。我们拥有天命,但不知何谓天命。所以要不断追求天命。如果我们已知天命,就不必去追求了。在这样的语境中,对天命的追求是生生不息的过程。田薇教授对这一点的认识也相当中肯。她说:儒家以自力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激励了积极进取、努力追求的入世精神,培养了强健刚进、自强不息的文化气质,表现出十分理智的人生态度。田薇教授用理智这个词来评价儒家的天命人生观,在我看来是受到了当代新儒家的影响。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牟宗三用康德的伦理学来诠释儒家学说,强调儒家思想中的理性层面。然而,天命不仅仅是理智的物件。人和天命之间一定需要情感上的连接。我们如果在情感上不指向天命,在生存上就不会追求它。儒家天命人生观的这一情感因素,值得特别重视。建立感情指向就人和天命的关系而言,儒家天命谓之性的预设,培养了儒家传统向内求天命的意识。做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希伯来文化也有类似的说法:上帝按自己的形像造人。每个人都有上帝的形像,可以追求上帝。如同人对自己天命的无知一样,人也无法知道自己里面上帝的形像是什么样子。因此,对于天命和上帝的形像,人都需要一种情感指向。失去这种情感,天命会被忘却,上帝的形像也会被忘却。因着这种情感,人便追求实现自己的天命。也会去追求完善自己的上帝形像。田薇教授似乎没有注意到这种共同性。一方面,她批评儒家的君子修行走向:超越的天命最终和君子的意志完全是一回事了,超验的根据还回了经验的现世。另一方面,她推崇基督教的人和上帝的关系,认为由于上帝与人的无限距离,以及对上帝全知全能的信念,人在上帝面前就会始终保持'自卑'和'敬畏',而不会膨胀到与神同一。这个评论对儒家来说有失公允,因为在儒家语境中,人和天命的关系是在生生不息中被定义的,因而也可以说是无限的。而且,在面对天时,谦卑和敬畏是儒家所倡导的主要品格。任何宗教都要求人对无限者有一种情感指向。问题是人对无限者的情感指向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基础不可能是人的某种经验知识,因为人的经验不可能接触无限者。从《中庸》的第一句天命谓之性来看,儒家把这种情感指向建立在对天命的预设上。一旦接受了这一预设,人就能体验到拥有天命而对天命无知这一生存张力,从而有动力去追求天命。当然,这预设本身的可靠性是值得追究的。而且,这仅仅是个预设,如果人不接受这个预设,就不会体验到儒家所描述的那种生存张力。基督教则起于耶稣拯救这一历史事件。耶稣向人们传达的资讯很明确,那就是,人无法追求上帝,但却自认为能够追求上帝,于是陷入了罪中;因此,上帝自己在耶稣这个人身上成了肉身,亲自来到人间,把人带向天国。正是在耶稣身上,人看到了自己的上帝形像,从而可以跟随耶稣。基督徒对上帝的情感指向,是在跟随耶稣中建立起来的。在跟随中,基督徒首先养成的是接受的态度。基督徒对上帝的认识不是通过自己的思想而构造的,而是在接受中形成的;关于上帝的事,耶稣告诉我们多少,我们就知道多少。这种接受态度决定了基督徒不会膨胀到与神同一。但是,如果上帝没有来过人间,如果耶稣事件没有出现,那么,我们和无限者的关系就只能是在预设中的关系。耶稣解答了生死问题田薇教授在生死问题上,对儒家和基督教给出了很有意思的比较,认为儒家淡漠死亡意识的结果是,忽略了一般个体性的生命处境及其脆弱。基督教对现世苦难和罪恶的关注、对上帝的救恩和死后生命的肯定,无疑提供了整全、根本的宗教支援。人生很短暂,因而需要特别地珍惜。孔子认为我们必须把主要注意力用来思想人生,而把死后的问题搁置一边。这种想法是根据:我们找不到途径来认识死后的事情。当人们思想死后的事情时,根据什么呢?经验和推理都不涉足死后世界。也许人们可以发挥想象力。但是,在想象中思维是建造空中楼阁。佛教东传时就抓住儒家在死后世界问题上的沉默而猛烈攻击,并因此在中原建立了一片净土,然而,佛教的极乐世界无法改变儒家重视当世生活的立场。这是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立场。如果没有人从死后世界回来告诉我们关于那里的事,我想,儒家的人道主义立场就仍然有强劲的说服力。无论我们如何想知道死后世界的事,除非想入非非,最好搁置不谈。基督教的末世观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徒相信死后复活,相信永生。但是,如果没有耶稣的到来,没有耶稣的死后复活,没有耶稣亲口说他要第二次再来,那么,永生的盼望不过是空谈而已。但是,耶稣已经来了。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他告诉了我们关于天国的事。所以,这个世界就和以前不一样了。作者曾是北大哲学系教师,后在美国Claremont研究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国际神学院。此篇文章是对田薇教授《透析儒家的自力观》的回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