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是谁最终把武则天推下了皇帝宝座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15-5-25 15: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705年正月20日,当朝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表面看,是张直接把武则天推下了皇帝宝座,最终颠覆了武周政权,为匡复李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不然。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索事实的真相——在我看来,张柬之只是一颗棋子而已,真正谋篇布局的并不是他,而是他的老师。 张柬之的老师何许人也?此乃唐朝赫赫有名的人物狄仁杰也。狄仁杰,(630—700)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张柬之就是出自狄的门下,换言之,狄仁杰是张柬之的老师。据说,武则天对狄仁杰几乎言听计从,只要是狄举荐的人,女皇一律委予官职。作为武则天最信任和最倚重的大臣,狄仁杰参与了当朝一系列重大决策,张就是被狄仁杰强力推介为武则天任宰相的。有人说,最信任的人,其实也就是最危险的人,这话看来一点都不假,历史已经做了最真实的注脚。正是狄仁杰不露声色的谋篇布局和深谋远虑的r事安排,在他死后五年,武则天最终被推下了皇帝宝座。这话暂且不表,我们现在先回过头来说说,狄仁杰为什么能深得生性多疑的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倚重和厚爱。 查阅了相关史料,百度了几个关于狄的历史故事,窥一斑而知全貌,或许,从中能说明一些问题
直言相谏,据理力争。狄仁杰出身于唐王朝官宦世家,祖父、父亲官职都不低。他在唐高宗时任大理丞,为官明敏清正,曾于一年中审明判决滞留狱中的囚犯17000人,没有鸣冤不服者。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唐太宗陵墓上的柏树,唐高宗下令将其斩首,狄仁杰奏其罪不当死。高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将先帝陵墓上的树砍掉,是置我于不孝,一定要杀了他。”这时左右侍卫牵狄仁杰令其出殿,狄仁杰拒不从命,继续慷慨陈辞:“英明的君主可以用道理说服,忠贞的臣子不应因皇帝的愤怒害怕。按唐律,此罪本不应处极刑。倘若今天陛下因一株柏树杀一大将,千载之后将会怎样评价您?所以我不敢奉诏杀权善才,就是怕陷陛下于不道。”这番奏对意真情切,高宗为其所动,免了权善才的死罪。当时,狄仁杰还是一个从六品的小官,竟能不惧天子雷霆之怒,据理申辩,狄仁杰在朝中一时声名鹊起,令人刮目相看。
宽容大度,雅量无穷。武则天统治期间,为了巩固帝位,铁腕镇压反对派,在朝堂设立内分四隔的“铜匦”,以至于告密成风,弄得大臣们朝不保夕,人人自危。很不幸,狄仁杰也遭遇其中。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地方任上官声很好,但也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意思是我不知道哪些是小人,我只知道他们都是好朋友,我请您不要告诉我哪些人向您打过我的小报告。因为狄仁杰还想与他们照样相处,照样共事,不想在心中留下任何疙瘩。狄仁杰做宰相,他有太多的机会报复小人,可是作为****家,他没有以公报私,而是以德报怨,其宽容的雅量,大度的胸怀,让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之赞赏、叹服,也因此他被人誉为:“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为君分忧,体恤百姓。武则天当政之初,镇压了起兵谋反的越王李贞,狄仁杰被派到越王封地所处的豫州任刺史。当时正惩治李贞的党羽,共有2000多人要被处死。司刑使逼促狄仁杰行刑,狄仁杰要求暂缓,向武则天秘密上奏疏说:“臣欲公开上奏,似乎是为叛逆的人申辩;知而不言,又怕有背于陛下仁爱怜悯的本意。几次写成了表章又毁掉,拿不定主意。但我考虑这些人附和越王都不是本心,万望可怜他们是受牵连,给予宽宥。”这份奏章,既体现了狄仁杰正直仁爱的本色,又替武则天设想,注意委婉地澄清自己的态度,消除其疑虑,终于使武则天极其难得地收回了成命,免去这些人的死罪而流放丰州。据说,这些死里逃生的囚犯路过宁州时,在宁州人民为狄仁杰树立的功德碑下焚香礼拜,放声大哭,说:是狄公给了我们一条生命啊!但狄仁杰本人,却因得罪张光辅而被贬为洛州司马。
秉公执法,明察秋毫。他刚正不阿,断案如神,善用推理,思维敏捷,心细如发,据说,他在做大理丞时,到任一年即处理了一万七千个遗案,无一人讼冤,以办案公正、处断明达而闻名,由此,在百姓中拥有极高的威望,深得民心拥戴(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叹服狄仁杰的明察秋毫、断案如神!这也不能不让我们现代人为之感到汗颜:我们拥有比古人先进许多的侦查手段,在命案必破中却接连出现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给社会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和古人比起来,我们现代人情何以堪啊!)
以上种种,使武则天逐渐意识到,狄仁杰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狄以他深厚的人格魅力不仅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爱戴,更赢得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器重与赏识,被倚之为泰山,尊称为“国老”,凡遇事必先征求他的意见。
爱屋及乌,深得女皇信任和倚重的狄仁杰,凡是他举荐的人,女皇一律委以官职。当时,狄仁杰见武则天宠用武氏亲属和张易之、张宗昌等人,十分担忧,于是,他义正词严地向武则天提出举贤任能的主张,即不分亲近远疏,只要有能力,一律重用。故,他把自己了解的门生、好友,如张东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陆续推荐给武则天。甚至有一次,他丝毫不避嫌把自己的儿子狄光也推荐给女皇。事实证明,他所推荐的人,都非常称职,一致受到百姓好评。这更加让武则天所信任。所以,有人对他说: “你真是爱才的人啊,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都是你推荐的。你的学生,你的门人都得到了重用,真乃桃李满夭下。 ”狄仁杰回答说:“我是为国家推荐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为了我自己的私利。呵呵,“桃李满天下”这句话就是由此而来,且源远流长,这是武周时期一句有名的歇后语。
有人说,狄仁杰是武周时期的一个奇迹。据《新唐书》所载内容统计,在武则天当政的20年中,仅宰相就杀了14名,流放9名。在恶劣的特定****环境中,在生性多疑、杀人如麻甚至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的武则天手下当差,狄仁杰是唐高宗时任命并寄予信任的李唐旧臣,与武氏家族没有任何瓜葛,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他不但安然无恙,还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多次出任封疆大吏,两次拜相,甚至被特准进殿见帝免予跪拜,不参加宫中轮值,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以至于后来,文人墨客开始浪漫的杜撰,说狄仁杰长相英俊,气质非凡,智慧超群,但他委婉拒绝了女皇的表白,以至于被武则天暗恋了一辈子。故,君臣彼此惺惺相惜,当然,这是后人的想象和杜撰,至于是不是事实,则无从得知,也不得而知。
狄仁杰竭尽全力辅佐武则天,但又不遗余力地促使武周政权回归李唐。
尤其是他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化一场“立嗣”的****风雨于无形,为匡复李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执政后期的武则天年老多病,萦绕在她心头的最大问题是由谁来继承皇位。她有意立自己侄子武三思做太子。狄仁杰如此向武则天进言:“请陛下想一想,武三思是你的侄子,庐陵王是你的儿子,姑侄与母子相比,哪个更亲?如果陛下以庐陵王为皇储,千秋万岁后宗庙中有您的牌位,如果立武三思为太子,侄儿的宗庙中哪里会有姑姑的位置?”立储大事直接关系到李唐王朝能否延续,狄仁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武则天下决心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智者,一定是改写历史之人,扭转乾坤之人。狄仁杰无疑就是此类人士中的佼佼者。
他深知,如果一旦传位给武三思,****上势必又是一场血风腥雨,再说他是李唐旧臣,唐高宗待他不薄,匡复李唐,此乃民心所向,民意不可违。再加上中国封建社会男人骨子里的男尊女卑,说服武则天传位于她的儿子,是唯一的选择。
据说,狄仁杰死前,曾密见张柬之。二者应该是知音关系,狄仁杰举荐了张柬之,同时又是张柬之的伯乐。于是,老师对学生做了一番不为人知的交代和部署。
狄仁杰死后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他的学生张柬之乘武则天患病之机,率领禁军,杀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把武则夭推下女皇宝座,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复国号为“唐”。一代女皇武则天被逼退位,同年十二月,武则天黯然离世。
生前谋篇布局,死后五年得到了实现。张柬之在狄仁杰去世后完成了狄仁杰复兴李唐的梦想。
正是武则天身边最信任的人,最终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所以说,狄仁杰是武则天一生唯一的对手。
至死,狄仁杰的心还是向着李唐。
对此,我还是有些困惑:狄仁杰在世时威望极高,当时的朝廷重臣很多都出自他的门下,可谓是一呼百应,那么,为什么他不在死前发动政变,直接推翻武则天的统治而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的学生张柬之呢?我想,这也许是对他和武则天君臣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对一个曾经那么宠爱他的女皇,作为君子的狄仁杰,无论如何,他是下不了手的……
回眸历史,狄仁杰做得非常完美,既遵循了武周时期的君臣之道,又借学生之手迂回实现了自己作为李唐旧臣生前最大的愿望,不可谓不功德圆满,不可谓不用心良苦,不可谓不静水流深。俗话说,臣不事二君,但他统揽全局,力挽狂澜,有功于两朝。纵观他的一生,对下,体恤百姓,鱼水之情;对上,直言相谏,为君分忧;全力辅佐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能有如此之奇人者,非狄仁杰也!自然,大唐王朝“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落到他的头上,可谓是名副其实,令人心服口服。
(来源:鸟语花香的博客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580702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