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怎样治国理政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夏国主赫连勃勃耗费财力人力筑起的统万城,不但“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高五仞,其坚可以厉刀斧”,极其雄伟坚固,而且“台榭壮大,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穷极文采”,相当华丽考究。拓跋焘攻下统万之后,十分感慨地对左右大臣说:“蕞尔国而用民如此,欲不亡得乎!”这不是一时的感慨,他将此作为自己治国理政之镜鉴。
曾有文武官员用《易经》以及西汉相国萧何之言,请求拓跋焘加固京师的城墙,修缮皇宫的建筑。《易经》中言为“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萧何说的则是“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威”。拓跋焘却以吴起之言“在德不在险”答之,且以赫连勃勃所筑之统万城为证:“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岂在城也?”并说,“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评说拓跋焘:“性俭率,服御饮膳,取给而已……每以为财者军国之本,不可轻费”,连赏赐也只限于死难将士的遗属或功臣之家,很少惠及皇亲国戚和宠臣显贵。
因为上谷的皇家苑囿占地面积太大,尚书令古弼曾进宫晋见拓跋焘,想奏请削减皇家苑囿大半,赐给贫民耕种。拓跋焘正在与给事中刘树下棋,没有注意到古弼,古弼等了半天也不见拓跋焘过问,突然跳起来揪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拉下床,拉着他的耳朵揍他,并说“朝廷不治,实尔之罪!”这不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吗?拓跋焘却赶紧放下棋子说:“不听奏事,朕之过也”,让古弼放过刘树,将欲奏之事细细道来,全都准奏。古弼于是为自己无“人臣之礼”而“免冠徒跣”向拓跋焘请罪。拓跋焘则说:“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拓跋焘先后两次狩猎,下诏要古弼送马派车,却都在古弼那边碰了钉子,不是为了国之军需而以瘦弱之马供守猎,就是为了尽快运送秋谷麻菽,而请求延缓运送狩猎捕获的麋鹿。拓跋焘也曾大发雷霆,但冷静下来之后,则称赞古弼“可谓社稷之臣”,十分感慨地说:“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北魏处于黄河以北的华北地区,有大量汉人世世代代在此生存繁衍,拓跋氏乃是鲜卑族的一支。拓跋焘治国理政,妥然处理两者关系,汉人与鲜卑人同朝为官,汉人的农耕业与鲜卑等游牧民族的游牧业并存互补。当时北魏有许多良田被朝廷划为禁地,他认真听取士人的意见革除弊政,下令解除被划为禁地的农田,让百姓耕作藉以谋生,国家从中收取田赋。
拓跋焘乐于并善于汲取汉族文化。北魏“原本不以讲学为意”,北魏的贵族子弟连年征战,大多无暇求学。北魏攻克北凉之后,拓跋焘起用原北凉的国师助教索敞为中书博士,索敞办学,“勤于诱导,肃而有礼”,十余年间,为北魏,培养了大批治国理政的人才,日后任尚书、牧守者就有数十人。他还起用从不接受北凉的礼遇和官职的常爽设馆授业,教授门徒七百余人。他订立学馆规矩,赏罚分明。史称拓跋焘用常爽一人,“魏之儒风始振”。
拓跋焘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此言体现了他的法制观念的一个要点,就是执法的公正性,如此方才能立起法之威严。要做到“朕与天下共之”确实不易,能有这种敬畏之心却也可贵;为了利国利民,应当约法省刑,这是他的法制观念另一个要点。北魏在拓跋珪后期以来,一直“刑罚滥酷”,公元431年十月,拓跋焘命司徒崔浩更定律令,废除部分严刑苛法,例如“除五岁、四岁刑,增一年刑”,又如“妇人当刑而孕,产后百日乃决”,还规定在宫阙左边悬挂登闻鼓,使有冤情的人,能够击鼓申冤。
拓跋焘统一北方,与秦始皇统一中国,颇有相似之处。其治国理政,却不想仿效秦始皇。公元450年,他到了孔孟之乡山东邹山,“见秦始皇石刻,使人排而仆之,以太牢祠孔子”,
此举大有深意,至少透露了拓跋焘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