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怎样攻打统万城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北朝时统一北方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他这一辈子都伴随着征战,此处且从攻打胡夏,尤其是攻克胡夏首都统万一役,看看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作为军事统帅,对于征讨之事,包括与谁打,要不要打,怎么打,拓跋焘都会在战前征求文武百官的意见,集思广益。意见分岐甚至对立之时,还会让双方争辩,然后作出决策,如此这般,已成惯例。决定攻打胡夏之前,也有过这样的争辩。胡夏当权的是赫连氏,反对攻打胡夏的认为“赫连土著,未能为患”,主张攻打胡夏的认为胡夏“政刑残虐,人神所弃”,不久,赫连勃勃去世,赫连昌即位,拓跋焘作出不失时机地攻打胡夏的决策,并立马部署兵力,派遣奚斤率领四万五千人袭击夏国的蒲阪;派遣周几率一万人袭击陕城;命令薛谨为大军的向导,留陆俟督诸军以防柔然,他自己率领主力直攻统万。
拓跋焘率领的大军到达拔邻山后,“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倍道先行”。随军的文武官员劝阻说,“统万城坚,非朝夕可拔。今轻军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资,不若与步兵、攻具一时俱往”。拓跋焘于是叙说他先率“轻军”前往的理由:“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后用之”。带着步兵与攻城器械一同进发,易使对方心生恐惧,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倘若一时攻不下来,就会陷于“食尽兵疲,外无所掠,进退无地”的尴尬境地。不如轻骑直抵统万城下,诱敌出城迎战,三万骑兵,“攻城则不足,决战则有余”,因为“去家二千余里,又隔大河”,已处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
北魏大军是从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出发的,统万城在今陕西榆林,而拔邻山即在内蒙古准格尔,拓跋焘率领的大军,除了三万骑兵,还有大量的步兵以及攻城器械。他临时改变“与步兵、攻具一时俱往”的战法,或许就因在进军途中,对“统万城坚,非朝夕可拔”有了更为切实的了解,以三万骑兵前去决战,以大量步兵增援攻城,可见他实地指挥的果断与灵活。
拓跋焘率领的三万骑兵到统万,“分军伏于深谷,以少众至城下”挑衅,以引敌出战,却碰到前后出现的两个新的情况,一是正在与奚斤作战的赫连定要赫连昌坚守统万,拒不出战,待他打败奚斤后,回师统万与赫连昌前后夹攻统万城外的北魏骑兵。对此,拓跋焘深感忧虑,不是怕皆时赫连氏兄弟前后夹攻,而是怕眼下赫连昌拒不出战,于是命令军队撤退,再次显示懦弱。二是魏军有人投奔胡夏,说“魏军粮尽,士卒食菜,辎重在后,步兵未至,宜急击之”,赫连昌于是“将步骑三万出城”,此时有人劝拓跋焘“宜避其锋”,惟恐赫连昌坚守不出的拓跋焘则求之不得,立即“收众伪遁”,引诱敌人追赶.。充分体现他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
兵不厌诈,拓跋焘深谙此道。他不是一味逞强,而是一再示弱,诱敌轻己,诱敌出城,诱敌追击,诱敌进入自己的包围圈。中了他的圈套的赫连昌率夏军分两翼追赶,他们与“伪遁”的北魏军队也曾短兵相接,而在短兵相接之时,偏偏风雨大作,风向对魏军极其不利。拓跋焘听从崔浩意见,“分骑为左右队以掎之”,却“马蹶而坠,几为夏兵所获”,亏得拓跋齐“以身捍蔽,决死力战,夏兵乃退”,拓跋焘重新上马杀敌,“身中流矢,奋击不辍”,魏军士气大振,“夏众大溃”,赫万昌来不及入城,拓跋焘却换了士卒的装束杀入统万城去,“夏人觉之,诸门悉闭”,他再次遭遇生死之险。由此展现拓跋焘作为军事统帅的另一个侧面,不但“临城对陈,亲犯矢石,左右死伤相继,神色自若”,而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即使陷于凶险的境地,也能从容对敌,“由是将士畏服,咸尽死力”。
统万之战,北魏之军终于攻下统万,弃城而逃奔上邽的赫连昌被奚斤的裨将安颉所擒。
拓跋焘一生可谓身经百战。战局各不相同,他有两条却是始终不变,一是灵活运用兵法,二是作战身先士卒。因为深谙兵法,灵活运用,他的英勇不是匹夫之勇;因为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他的兵法才不会是死的教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