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追晏子不追孟子之原因何在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离开齐国,是因为齐王对他起了疑心,他是逃难而去的。有一个叫北郭骚的人,用自己的头颅为晏子鸣冤,说:“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连北郭骚的朋友也与他一起为晏子辩白而奉献了自己的人头。齐王听说这件事后大为震惊,亲自乘车去追赶晏子,请求晏子回去。
孟子离开齐国,却在齐国的昼邑滞留了三个晚上才上路,“王如改诸则必反予”,他在等候齐王悔悟之后去追赶他。然而,齐王不追孟子。有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斋戒危坐苦口婆心,孟子只是“隐几而卧”,不爱搭理。孟子的傲慢,也引起了那人的不满,说你既卧而不听,我就再不敢见你了。孟子因此而为“是谁有失礼数”的问题辩说,并以当年子思在鲁国的礼遇为参照系,诸如“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云云,与其是在说那人失礼,倒不如说是在说齐王失礼。
晏子与孔子同时代,其年岁长于孔子,他辅佐过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王,孟子与晏子相隔一两百年,他遇到的齐王,当然不是晏子遇到的齐王。尽管如此,彼齐王追赶晏子而此齐王不追孟子,依然值得玩味。
晏子曾受到彼齐王的猜疑而孟子未曾受到此齐王的猜疑,当然是一个原因,孟子并未有不白之冤。但这不是主要的。不论是此齐王还是彼齐王,因猜疑而使别人有不白之冤的事多了,哪里都要君王亲自去追赶挽回的?彼齐王会去追赶并挽回晏子,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彼齐王认定,晏子对于齐国,具有顶梁柱的作用,他是可以与管仲比肩使齐国强盛的贤能之士。连穷困到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母亲的北郭骚都懂得,晏子对于齐国意味着什么。孟子的不平恰恰就在于此。他是连管仲都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人,何况乎晏子?
此齐王即齐宣王,也并非不把孟子当一回事。孟子与齐宣王有多次交谈,齐宣王对孟子也做过自我批评,例如孟子向齐宣王复述他与孔距心的对话时,齐宣王就说:“此则寡人之罪也。”处理齐国与燕国的关系,齐宣王因为没有听取孟子的劝告致使燕国背离齐国而感到内心有愧。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是想以财富挽留他的。孟子也对齐宣王寄于希望,认为齐宣王还能做点好事,若能用他方略与理念治国,连天下的民众都能得到平安。
齐宣王终究没有去追赶孟子。这不是他放不下架子,这是他考虑再三后做出的抉择,他不想一概取用孟子的方略与理念。不仅是齐宣王,在春秋战国的几百年中,是“法先王之道”以称王,还是以变法图强以称霸,始终是摆在那些雄心勃勃的诸侯王前的两个选项。然而,以变法图强的有“五伯”,以礼义称王的无一君。孔孟相隔百余年,他们的那一套都不见容于当世,故有“仲尼菜邑陈蔡”而“孟轲困于齐梁”。
朱熹评点孟子滞留昼邑,说此事“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惓惓之余意”。这话可以说得通,孟子是去是留,确实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但光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吕氏春秋》察今篇中的一句话说:君王不效法先王,不是先王的法不好,而是无法效仿。这无法效仿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先王之法有增有删,更是因为客观情势与先王之时已有大别。流传千古的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篇,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