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不堪一击”谁之过?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一场水灾,引发诸多议论。其中之一,便是经济观察网上鲁宁先生的文章:“为何现代化难以承受一场暴雨冲击”。问题确实提得很准,分析却是难以服人。与《文汇报》发表的《想起了侯仁之先生》(作者李天纲)比对着看,鲁文的武断与浅陋越发明显。此文过去已有一些时日,似未曾有人提出异议,感到仍有一说之必要。
先看看鲁宁说的这一段话:“已经有声音责怪北京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有大问题。可这个‘大问题’首先是历史遗留和积累的问题,亦是世界特大城市不同程度共存的‘通病’,想重新开挖排水管网放在世界任何特大城市都不可能短时间做到。”人家只是提出“北京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有大问题”,根本就没有触及这个“问题”的症结,不知道鲁宁先生急急忙忙地站出来“可”什么?
按照鲁宁的逻辑,即使“北京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有大问题”,那么,“这个‘大问题’首先是历史遗留和积累的问题”。然而,从《想起了侯仁之先生》一文可知,北京从元朝大臣郭守敬起,就开始治理京郊水系,昆明湖就是北京城“最早的水库”,也是“历代北京城市的水源地”。如今北京的诸多地名,如积水潭、什刹海,后海、前海,中海、南海,玉渊潭、莲花池等等,还都留有古人治水以解决旱涝问题的痕迹。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市政府还采纳侯仁之先生等专家们的建议,先后修建“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以适应北京从人口200万到800万的变化。将如今出现的水灾归结为“历史遗留和积累的问题”,使人不禁要为“历史”上的古人与前人喊冤。
按照鲁宁的逻辑,即使“北京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有大问题”,那么,这个“大问题”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不同程度共存的‘通病’,想重新开挖排水管网放在世界任何特大城市都是不可能短时间做到。”然而,这个“短时间”到底有多“短”,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是六十年?既然在你说的“短时间”中能建起现代化的“大马路、大广场和摩天大楼”,为什么就不能同时考虑与之相配套的同样现代化的地下排水系统?也从《想起了侯仁之先生》一文可知,在北京成为有22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过程中,有很多做法违背自然规律,例如,为了水源,大量抽取地下水;为了景观,在市内河床上铺青石板;为了建筑,在填没、斩断大量湖泊、河道的同时,并不修造足够的排水设施。侯先生曾几度提出相关建议,基本没有被采纳。凡此种种,是否也有发展观与政绩观的问题——“大马路、大广场和摩天大楼”是一目了然的“政绩”和无穷无尽的“财源”而使人急功近利,地下排水系统因为一时看不见摸不着而无暇顾及?还有,鲁宁说这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不同程度共存的‘通病’”又是什么意思,是否只要是“共存的‘通病’”,管理者就可以心安理得,高枕无忧?
北京这场水灾,鲁宁认为“人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大于天灾的因素”,也就是说,“人祸”大于“天灾”。他几乎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是要将这“人祸”的责任或现代化“不堪一击”的责任,尽快落实到北京市民的头上去的——因为他们没有听取天气预报的警告,硬是要在周六那一天,“开着私家车送孩子参与各种补习班或开车购物”,并将此归结为“自我行为意识没有作现代化的更新”。如果他们听话一点,老老实实待在家中,就不会有种种惨剧发生。反正,北京市民是祸由己出,咎由自取的。让他们都去“冷静自省”,免得节外生枝。然而,气象预报固然有特大暴雨的预警,却没有市区“道路严重积水”的预警,北京市民哪里料得到,“北京的下水道”和“排水系统”会糟糕到这个地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