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瓶梅》相比,《红楼梦》的境界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便在贾府全盛的时候,人们也处在不安中,作者的笔触,既涉及到了人类最高的生存焦虑,也描绘了为了最低标准生计的争斗。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凌海青
《红楼梦》是比较著名的中国悲剧。书中对四大家族的盛衰描写,空前绝后。
牟宗三先生将《红楼梦》中的悲剧原因,归结为人物性情不同产生的误会,以及人生的无常和虚无。按照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观点,悲剧是人之间的冲突争执不下,为了实现永恒正义采取自我毁灭的方式。简而言之,悲剧的毁灭结局,是悲剧人物对矛盾的一种和解方式。
性格冲突在《红楼梦》中是一种比较显化的冲突。这种人物性情带来的冲突,推动着《红楼梦》的剧情发展。牟宗三先生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最有共鸣,最能心意相通,二人属于同类人。
两个同类人之间的冲突,仅仅是因为性情不同造成的误解吗?

试想一下,两个贾宝玉或者两个林黛玉在一起,是否就能锦瑟和谐,不生闲气了?我认为二人之间的冲突,不是性情不合产生的误解,相反,这说明两人相似性格中的片面性。
贾宝玉并非情圣,对女人都很喜爱。林黛玉寄居在贾府,随着她的成年,敏感、脆弱、多疑的性情愈发明显。对两人的感情,如果不做文学的修饰和想象,实在谈不上什么佳话。
正面的情感关系可以带来人格正向的完善,苦恼的宝黛陷入的是一种病态的感情关系。宝黛二人的赤子之心,在大观园中可以暂时安顿,但是两人都是通灵之人,他们知道这种暂时的宁静和安乐,终究逃不过白茫茫一切真干净的命运,所以他们一个放浪,一个愁苦。
这种悲剧显然不是性格不合的误解,而是一种超现实的直觉力。那么不具备这种直觉力的人就有平安幸福吗?
可以想象,贾府败落后,府中上下的人即将陷入痛苦。即便在贾府全盛的时候,人们也处在不安中,作者的笔触,既涉及到了人类最高的生存焦虑,也描绘了为了最低标准生计的争斗。大观园的生活世界,覆盖了从上到下社会各个阶层。

大观园之外的平民,和大观园中的贵族在同样的逻辑下生存,刘姥姥进大观园,便是作者安排的两个阶层的直接交锋,这场交锋,更准确的说法,是一笔交易。刘姥姥满足了贵族对田园风光的乡愿和对农民的优越感,也从中获得了庄稼人需要的财物和见闻。
当社会中各个阶层的生活逻辑已经失去了统一的最高价值,这个社会的崩坏也是必然的。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才可能出现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评价两人有一种邪气,亦正亦邪,这正是社会环境最高价值缺失的体现。按照常理,贾宝玉应当读四书五经继承爵位,但是宝玉厌倦这样的生活。宝玉沉溺在脂粉堆里,和黛玉一样,沉溺于诗意的世界。
这让我想起,二战后的后现代文学,在绝对价值彻底摧毁后,主人公面对人生的虚无,抗争方式无外乎爱情和艺术。
按照我们现在常见的120回《红楼梦》,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出家了。贾宝玉的出家,是一种对现世生活感到无望的逃遁。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贾宝玉尝试过寄托爱情、寄托艺术,希望彻底破灭后,逃遁到山林,这真的是一种大彻大悟对悲剧性的超越嘛?按照黑格尔先生的观点,贾宝玉的出家,实现了对永恒价值吗?牟宗三先生曾说:《金瓶梅》是大乘境界,《红楼梦》是小乘境界。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中形容修行的不同境界。
乘在古代是车的意思,通俗的说,小乘境界就是修行人自己解脱,如贾宝玉一般隐遁了。大乘境界是大车,其智慧的境界如同日月普照万物一般普渡众生。
我原先读到牟宗三先生的话吃了一惊,也因为这一惊,让我重新阅读了这两本书。《金瓶梅》写饮食男女之欲,《红楼梦》写风花雪月之情。情和欲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贪心和执著,佛家谓贪嗔痴三毒。
《红楼梦》的作者对情执做了美化和区别,以贾宝玉为例,贾宝玉是书中情感级别最高的人,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又是贾宝玉的感情中最高级的。这种分别妄想,正是情执的根源。佛法中十二因缘的缘起,因这一念无明。
如果不能舍弃分别妄想,便不得究竟和解脱。贾宝玉隐遁山林,终究认为世俗是污浊的,要去寻那寂寞仙株寂寞林。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是《红楼梦》这本书的执著之处,这一执著,显示这这本书的最高境界。《金瓶梅》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去除一切美学的修饰之后,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美好。

我们可以说,《金瓶梅》中没有一个好人,也可以说,《金瓶梅》的境界超越了善恶二元对立。王国维先生说,读《金瓶梅》生起悲悯心,是菩萨境界。《金瓶梅》中既不美化人性的贪婪欲望,也超越了作者的善恶分别。这种精神正是大乘佛法大慈大悲的精神。
佛法认为,众生的本性平等都是佛性,被贪嗔痴遮蔽了本性不得见光明本性。大乘佛法教化民众发起广大菩提心,悲悯一切处在无明中的众生帮助救度。根据《圣经》的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偷食了禁果,人类沾染了原罪,贪婪愚痴。
但是耶稣在《马太福音》中说,上帝“叫日头出来照善人,也照恶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宗教的救度精神,正是要人拥有勇气和智慧,直面人性的真实样貌,从痛苦中解脱。这样的境界,比《红楼梦》代表的诗意解脱的境界,更真实更辽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