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语文教育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生活”一词在课标中出现了很多次,这也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体现了新课标对社会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育最终也应回归于生活。真正的语文教育是要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的。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土壤,离开生活的语文教育是萎缩的、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是一味的接受枯燥乏味的训练,充其量是接纳信息的过程,更本谈不上语文教育。
语文把教育性边缘化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目前,语文教育似乎只剩下教学,情感、态度、价值、美育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听课调研时,我发现孩子们手上都拿着一本《教材详解》,老师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忙乱的翻阅《教材详解》寻找答案。我很疑惑,为什么老师要让孩子们手捧《教材详解》去学语文呢?我问孩子们:“如果你们手上没有《教材详解》该如何学语文呢?”孩子们笑而不语。很显然,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我的问题。或者说,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学语文。
我看到初中学生的语文作业仍然是课后习题的重复,生字、新词的抄写,我很茫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的语文学习依然停留在课后题与字词的层面上?
我随便列出来一些书目的名字去问孩子们:“同学们,《爱的教育》、《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你们读过那些?”只有少数孩子说自己读过其中一部分,其余的孩子们都摇头不语。我不知道,为什么九年级的学生竟然连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都没有阅读,更别说扩大课外阅读量了。
我问八年级的学生:“你们平时搞语文活动多不多?”
孩子们怯生生的问我:“哪些活动算是语文活动?”
我说:“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都算。比如:社会实践,观察大自然,演讲,读书节,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话剧、成语接龙、办班刊,辩论赛,对对联,汉字听写……等等”
孩子们不确定的说:“嗯,搞过一些,不经常搞。”
很显然,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很单一,基本上就是上语文课,做语文作业,填写语文练册。我很疑惑,难道我们的语文教育就这样的骨瘦如柴吗?
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原本风韵唯美的语文,却变得如此无情乏味?原本锦绣厚重的语文,却变的如此干瘪粗糙?似乎只有课本、考卷、练习册和古板机械的移植标准答案才是语文;似乎只有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听老师喋喋不休的解析课文才是语文;似乎只有死记硬背诗词、文言、作者、作品才是语文;似乎只有拼音写汉字、组词造句、词语搭配、修改病句、仿写句子、判断正误才是语文……
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多的是思想、情怀和文化,是对生命力量召唤,对人格魅力的感化,对灵魂的洗涤。语文是正义,是人性,是真诚,是品德,是激昂向上的精神,是回归生活、回归人类的本真。
如果语文教育没有诗意,没有母语的根基,只把博大精深的语文教育简化成非此即彼的科学工具论,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这也是无视生命,一种对人性的摧残。
最美的语文教育,少不了朗朗的诵读,少不了方方正正的文字,少不了激烈的争论,少不了激情澎湃的演说,少不了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少不了流畅地表达,少不了妙语连珠的赞扬,少不了富有个性的解读,少不了隽永美妙的文章,也少不了沉心静气的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也是一个“立人”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养成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同时,语文教育也是道德情操的教育过程,要给学生一种审美的目光,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从文字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但在轰轰烈烈之后冷静思考,却发现语文教育已经偏离本该有的轨道,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滥用媒体、诵读缺失、淡化感悟、忽视讲解、满堂喧闹等等,形式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华中师大杨再隋先生对目前语文教学中"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学生海阔天空地说长道短",以及把"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挤掉"等做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事实上,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的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关照;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又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既要加强合作精神的培育,又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多维度的学科,需要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如果我们把语文教育比成一架飞机,语文课堂是机身,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就是两翼。两翼空虚,飞机是不能飞的。
语文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但绝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语文教育应该是广阔的世界,多彩的生活。只有落实好课堂,并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关于课外阅读。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据调查,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获得所获知识总量的15%——30%,中学阶段40%,大学阶段占65%——7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广泛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扩大学生课外阅读时空,拓宽学生课外阅读面,激活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责任,更是语文教育的需要探索的方向。
再谈一谈语文实践活动。当前,语文实践活动存在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有的老师认为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课外活动;有老师认为没有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还有老师认为学生课本内容都掌握不了,还谈什么语文实践活动。二是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很多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是教师在操控和安排下进行的,大部分实践活动是在教室中凭借资料、网络、视频、想象来完成的,很大程度上有刻板训练,凭空臆造,完任务的嫌疑。
实际上,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学生有目的学习、应用语言的全部活动,不仅包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的一切听说读写活动,同时,也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内外的一切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以及学生在课余活动中自主开展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人际交往、思想交流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就必须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是建立在语文课堂基础上“两翼”支撑,也是落实语文教育生活思想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真正实施起来会有很多的困难和阻力。包括思想观念、方法途径、时空保障、评价方式等等。要想冲破这些阻力,克服这些困难,不仅仅需要语文教师的努力,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起对学校的考评体系,学校要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实践搭建平台,创造时空,提供条件,建立起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用机制来保障和推进语文教育“两翼”支撑的落实。这样,也许语文教育才会真正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