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谈小课题研究之“如何选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浅谈小课题研究之“如何选题”作者:禹城市实验中学张倩小课题浅谈小课题研究之“如何选题” (张倩)小课题,顾名思义就是小的研究课题、小的研究项目,它是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有研究价值的、需要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即它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验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通俗地说,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
我认为“小”的内涵就是:——问题涉及面小。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疑难或困惑;——研究的角度小。对一个问题只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角度,切入问题的核,深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小。小课题得出小结论,但结论虽小,却意义重大,能确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立足课堂点小。小课题要立足课堂,服务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小课题研究选题应该有六个字,对教师来说:想做,可做,能做。
一、想做。就是指从自己身边选择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同时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教师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更清楚。因为每个教师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条件都不同,因此各人的需求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慎重选择。
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深切地感受到课前预习对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而各个因素导致的课前预习严重不足,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我选择了“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研究”这个小课题,所遇问题整理如下:
1、教师引导不当。具体体现在:(1)预习内容单一。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2)预习形式单一。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更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知人论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备。(3)预习目的不明确。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这样一来,甚至学生是否预习,教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
2、学生执行不力。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预习跟不上,会致使课堂上每个环节进展连连受阻:课上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就连字音读错的地方都比比皆是,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别说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连句子都读不通顺的学生,又怎么会体会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呢?
3、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1)因为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软任务。(2)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可做。是针对教师自身的条件而言,指进行小课题研究,必须将教师的经验、素养、时间、精力等因素考虑在内。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教师能不能进行研究或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作为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我们有责任并且有能力将“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研究”这一小课题做好,使之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服务于我们的学生。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形式。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由于新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时,必然要运用所学的旧知识,这样无形之中复习了旧知识,预习多了,所学的知识自然就复习得多,复习多了,学生自然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理解透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自然就会深。
2、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预习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三、能做。这是针对小课题本身而言,具备实际操作性和较强的可行性,能够实际解决问题。我所选择的小课题“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策略研究”设想措施如下:
1、注重激发预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我以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二点:(1)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可以通过晨间谈话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2)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就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2、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善预习、乐预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效果。(1)从课外知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知识、体验的不足等, 学生对某些课文中叙写的人物、涉及的知识等感到陌生,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预习问题以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以课外丰富、补充课内,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2)从文眼入手,教会学生把握主体。所谓“ 文眼”,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 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课前预习中, 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这样便能窥见全篇, 居高临下,整体把握, 了解文章的叙事脉络,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思。(3)从整体入手,教会学生系统学习。课前预习提问要把握“整体阅读”的原则,反对肢解课文。不能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要使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站在整篇课文的高度宏观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写作方法,进而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熏陶。(4)从对比学习入手,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主要是方法的迁移,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单元课文内容之后,根据教师授给的方法和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列表比较,找出规律, 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
3、预习检查要落到实处。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