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教人不敢”,还是“教人不怕”?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09: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是“教人不敢”,还是“教人不怕”?《知乎》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是“教人不敢”,还是“教人不怕”?是“限人不许”,还是“助人可能”?这个问题提得好,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我想用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阐述。所谓“中庸”,通俗地讲就是做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中庸强调“过犹不及”,就是要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适度”,做事既要达到规定的目标,又不过头。教育其实也是“中庸”思想的具体化。依据“中庸”思想,笔者认为,教育既要“教人不敢”,又要“教人不怕”,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教人不敢”,是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法律、敬畏规则等。凡是践踏生命、违背自然规律、违法犯罪的事情,都要让学生以“不敢”的态度对待之,正如孔子对君子所描述的那样:“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如果教育不能教给学生有起码的”敬畏“之心,什么都敢为,什么也不怕,长大后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成为社会的祸害。丰子恺老先生曾多次善意地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死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想想看,先生的做法,也是想从小孩子的身上就开始培养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吧!但是,教育又不能仅仅要教育孩子对人对事有敬畏之心,还要“教人不怕”,教育要给学生以不怕困难、不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要善养其浩然之气,引导学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不怕一切邪恶势力,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二者看上去似乎矛盾,事实上教育在“教人不敢”和“教人不怕”之间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既不能过分强调”不敢“,也不能过份强调”不怕“,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给予学生适度的教育。据说,牛顿小时候也长在农村,到城里读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欺侮他。有一次,一个同学无故打他,牛顿疼得蹲在地上,其他同学都哈哈大笑。那个同学成绩比他好,身体比他棒,平时牛顿不敢惹他,这次却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那同学见牛顿如此勇猛,害怕了,只好认输。从这件事上,牛顿悟出一个道理: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不久成绩就跃居全班第一,后来他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同样,依据“中庸”思想,教育既要“限人不许”,还要“助人可能”。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方面,要把纪律、规则挺在前面,让学在纪律的约束下健康成长。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教师要敢于说“不许”,且要进行必要的教育惩戒,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但也要处理好“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纪律约束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却不能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教育在强调纪律和规则的同时,还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施以不同方式的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有时候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我们都熟知“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有力的证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有责任、有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有鉴于些,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也要把握好“限人不许”和“助人可能”之间的“度”。既不能打着纪律的旗号搞整齐划一,强制学生这也不许做,哪也不许想,压制学生的思想、想像力和创造力,也不能以顺应学生的天性为由,让学生放任自流,野蛮生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