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计算现在该不该获大奖?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10: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透明计算?这是张尧学院士1998年提出的从服务的角度由端向服务器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把“计算还原成不知不觉、用户可控的服务(透明)一种Client/CustomerControlled Cloud ”。其主要“亮点”在于“存储和运算分离、软件和硬件互不依存(Independent)、程序运算以流的模式执行”。目前了解的透明计算的实例有:局域环境下的多操作系统和多种类应用(OS的存储和运算分离)、跨平台调度执行的手机应用、家电应用等。2008年Google公司专门组织云计算/透明计算研讨会,听说《IEEE计算机会刊》还要为透明计算出一册专刊。2015年1月初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引起了国内业界和学界许多争议,日前张院士也接受科学日报的独家采访,回应多方面质疑。我们没有理由完全否定张院士及其团队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软件技术基础比较薄弱,OS方面更是被业界认为是最不争气的。那么,透明计算现在该不该获大奖?这里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掌握的信息,谈几点看法。



透明计算研究与两项早期的工作相关:其一是从客户/服务端计算结构演化出来的ThinClient其应用程序运行和数据计算都在服务器上进行,在客户端接收结果并对其进行显示;因此其对服务器的要求较高。其二是最早由Novell公司于提出的无盘工作站概念,能实现操作系统的动态加载,但是其配置复杂并且客户端不支持即插即用,以及其以文件形式下载数据的方法具有速度慢、安全性低等缺点。张的工作区别在于,透明计算将存储与计算分离,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提高基于存储的OS服务,包括一种远程启动协议、网络服务访问协议NSAP,还包括可以管理调度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带宽等资源的I/Oman以及一个轻量化的网络协议栈等,基础工作基于他早年在日本东北大学的博士论文研究,指导教师野口先生,当时的协议叫法与现在不同。如果说理论上贡献的话,恐怕这是最重要的,但张院士现在绝口不提或者说避免提到,我们只能这样猜测,因为这是报国内的奖项,强调这一点就名不正言不顺。后来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做技术层面上的扩展和Intel公司等的包装式合作,最多能够获得技术发明类的奖项,与含金量高、宁缺毋滥的自然科学一等奖相距甚远。当年唯一的计算机方面的一等奖是唐稚松院士(1989年)时序逻辑应用于软件建模与形式验证,他的工作是最接近图灵奖的,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尊敬。而这一次的一等奖,怎么看也没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目前可验证的实用价值,也没有看到来自计算机科学国际水准专家们的评价,没有争议是不可能的,而试图消除争议现在看来也是徒然。
按照这个透明计算的模式,在客户主机数量较少时,客户主机的各种性能和同配置的PC机性能相近, 但是当随着客户主机数量增多时, 由于服务器无法承受大量并发的的I/O数据传输的负载,客户主机的启动速度与应用程序加载速度变慢, 而且系统启动时间和应用程序加载时间与客户机的增长数量呈指数关系 ,客户主机的I/O吞吐量与同配置PC相比下降明显,用分级Cache的方式改进是一种传统方式,其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另外,透明计算对网络的要求会比云计算高得多。当前的网络带宽、网络覆盖程度实施云计算已经构成了相当的制约,透明计算更加不利,客户端的计算能力也会遇到瓶颈,不如云计算按需定制服务和计算资源更灵活。现在看到的狡辩是,透明计算不是要取代云计算,网速将来会有大的提升等等。
从概念到应用,这种所谓创新计算模式都是那么的生硬,即便不提颠覆而是扩展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也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解释。退一步讲,如果说这一技术确实经过检验,产生了实际效益和社会价值,将来而不是现在报一个技术发明奖,可能就没有这么大的争议。
评儒军精选博文“透明计算”,科研蒙骗的后果
透明计算获得了国家最高奖,这一阵关于它的网上争论也最火。
不了解什么叫透明计算,作为不可能涉足其中的外人,也没有兴趣花无谓的时间去了解这个。只是刚看了一篇中南大学陈儒军博主关于透明计算的精选博文,若是按文中解释这就是透明计算的话,则透明计算真的可以休矣。
网上所谓的“科学争论”,其实都带有利益站队的痕迹,比如争论时间最长最火的转基因,你不难发现极力挺转的那些人往往都是相关专业的。
你只要想一想透明计算最高奖的主持人张尧学乃系中南大学校长,你就不难推知一贯批判性很强的陈儒军博主肯定会站在支持的一方。只是不知道陈博主是否属该获奖课题组的核心成员。
好了,让我们来看看那篇精选博文的下面这段:
首先谈谈计算机体系中的冯.诺依曼结构,这种结构将程序(计算机指令)和数据放在相同的存储器上,用相同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来访问程序和数据。这种计算机结构面临的问题是执行效率低,数据总线既跑程序又跑数据。说得形象一点,冯.诺依曼结构相当于单车道,大家想想单车道的行车效果就明白冯.诺依曼结构效能之低了。
为了克服冯.诺依曼结构,出现了哈佛结构。哈佛结构将程序和数据放在不同的存储器上,用不同的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来访问程序和数据。哈佛结构让中央处理器器(CPU)可以同时访问程序和数据,实现了程序和数据的并行访问。利用同样比喻,哈佛结构相当于双车道,双车道的行车效率大大提高,甚至可以说是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现实计算机是串行的,而不可能并行,这是其计算效率无法大幅提高的根本原因。正如人脑是串行的无法改变一样,单CPU的串行特点也是无法改变的。所谓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离实际应用(超越现实)还相差十万八千里。若一定要并行也不难,那就是在硬件上花费代价,搞多CPU。逻辑上依然等于零。陈文所说的所谓多通道,其实质还是在硬件上花费代价。打个比方:
在一座山上放了一群牛和一群马,用一条马路将它们运走,与将它们分放在两座山上,用两条马路运,后者又是如何提高效率的?最浅显的思维:速度二倍,成本也是二倍啊。
再看这一段:
再来看看透明计算,透明计算将程序和数据放在服务器上,客户端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网络下载程序和数据到客户端运行。这种做的好处是程序和数据可以共享,客户端的存储需求大幅度降低,也简化了客户端的设计。
由这段话不难看出,所谓的透明计算,顶多也就是提高了存储效率,而不可能提高计算效率。或者就是这个逻辑:我将程序和数据放在北京,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因为北京是首都;而若是将程序和数据分别放在长沙、湘潭等不知名的小城市,那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陈博主曾经尖锐批判过一篇关于冯诺依曼模型的博文,那篇批驳的中心内容无疑是对的。只是相比较于陈博主自己的这篇博文,用五十步笑百步恐怕不大合适,而应该是万步笑十步了(指的是相对国家大奖的高度)。
另一个结论是,对于这种专业性强的科研争论,科学网的小编最好有起码的自知之明。不要参与进来了,否则,精选博文的笑话会层出不穷的。尽管可能没有人会认真追究你们,但作为“科学”网的掌管者,一再精选一些明显荒唐的博文,好意思吗?下面转录王小平博主博文中的一段话:
中国的科技大奖,都是运作的结果,含金量本来就不高。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经是个例外,曾经为了保证含金量空缺过很多年的。现在却让这样一个假货靠造假获此殊荣,肯定是利用权力和官场人脉运作的结果,是典型的学术腐败大案。虽然中国遍地都是学术骗子,但学术骗子能靠权力把虚假成果搞成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还是创纪录的,算得上中国科学最大的丑闻之一。
若是真的,则透明计算这次获奖,不仅对本来就造假虚蒙业绩的国内科研大环境是雪上加霜,起到了极坏的作用,而且,由于大领导被卷入作为发奖人,该蒙人课题组的负责人极可能面临严重的政治后果。
这也是当今经常容易看到的现象:你神气过头了,你离倒霉也就不远了。
刚看到著名的赵本山最近公开发表的谈话:我就一个演员,我有什么好怕的。
可见赵本山也是懂政治的。
张尧学课题组要堵住众人之口的根本办法是:不要在那里玩所谓的“设计理念”,按你的思想搞一部真实的计算机或类计算机来,其效率明显大大高于现存计算机。
说明:1,本文针对那个国家大奖,而不是针对陈博主个人。2,跟陈博主也算同行,加之以前有过交流,故争论一下也不算太不着调吧。3,陈博主有权要求我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