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为什么打动人心?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8 06: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芙蓉《你好,李焕英》选取的主题是爱(母爱及子女对母亲的爱),这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却能成为2021年春节贺岁档赚取票房与观众眼泪的“黑马”,因为其真诚有爱的情感内核、独特的“穿越”表现形式、“搞笑”情节背后的良苦用心、强大的演员阵容,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一种突破现实成功哲学的纯粹的爱,是母女之间发自内心深处愿意互相成就的共情力量。



为什么这样平常而又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当下引起了这样大的共鸣?一方面,可以从人们内心的渴求解释。爱是维系人类关系的最重要纽带,是人们获得归属感的通道。如果没有爱,人就会陷入孤苦封闭的世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一种生长需求,也是持续幸福、健康长寿、精力旺盛的保障。另一方面,在以功利、成功哲学为重要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小孩子读书勇争第一,进名校;年轻人奋战在职场,追求高收入、高地位;中老年人期待功成名就,子女成龙成凤。在失衡的社会评价体系下,奋斗者的天平严重倾斜,只顾着个人成就及成就感的获得,而忽视了爱的滋养与付出。日常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时间最大效益化。而父母、亲人永远在那里,不在紧急状况下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维系,或者根本无暇顾及。基于这样价值观的父母们,对于子女的期待与培养也是急功近利的。一个孩子的好坏以成绩论、成就论,而他们内心幸福与否、快乐与否、人格健全与否,已经退居其次。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是否有勇气对抗整个现实的能量场?是否敢于冒险让自己的孩子面临被社会遗弃或者边缘化的风险?这就是现实中的人们面临的困境。在成功学评价体系下的“后进生”如电影中的贾晓玲、“小混混”冷特,人们将其定位成“失败者”角色,他们自己也会长期这样评价自己,缺乏自信,缺乏正确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以致贾晓玲用“假录取通知书”来让“妈妈高兴一回”,满足父母和自己的虚荣心,冷特以混混的手段掌握着厂区的“地下”秩序控制权。而当挫折或者困难来临,贾晓玲母亲去世、冷特妈妈重病,令他们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以及自我的不认同、悔恨等消极情绪。而电影中,李焕英作为纯粹而又淳朴的母亲形象,给予女儿100%的原谅与信任。她对于女儿的期待就是简单的“一辈子快乐幸福就够了”,这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也是对现实功利的逃离。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基调下,演绎着母爱,演绎着梦中坚定的纯粹人生观。而这短暂的逃离,使人们获得精神的慰藉,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思索人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爱是激发一切潜能的动力,也是实现美好关系的最好纽带。然而如何实现爱?也是这部电影使人产生深思的。从对方角度着想,成就彼此,达到真正共情,并由此产生爱的磁场。贾晓玲带着无限遗憾穿越到1981年,带着一个使命,就是让她妈妈高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从没有让她妈妈高兴过,也就是从没让她妈妈骄傲过、自豪过,这也是贾晓玲产生严重自卑感的来源。她以为李焕英如果没有她这个女儿会更幸福。于是,她千方百计帮助李焕英改变现实的生活轨迹,可是李焕英仍然选择了和贾晓玲爸爸结婚,仍然成为贾晓玲的妈妈。贾晓玲的旁白令人唏嘘:“我以为只有我回到了1981年,我以为我可以牺牲我自己改变你往后的命运,我以为你可以更幸福的,我没想到你愿意过的就是摊上我的这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