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济群法师:为什么现代人越忙碌,越不幸福?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3-1 11: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这不能阻止人类对永恒的幻想——希望感情天长地久,希望事业千秋万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想?正是被执著所蒙蔽。执著越深,由此而来的幻想就越多,依赖就越多。有了依赖,自然会有依赖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进而还会引发焦虑、紧张、痛苦等负面情绪。



节选自《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解脱是当务之急济群法师:佛法的整个教理都是为解脱服务的。现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躁动,各种情绪在内心波澜起伏,让人不能自主,甚至失去休息的能力。因为人们的快乐来自欲望,而欲望是充满渴求、永无止境的,这就使人疲于奔命。当那么多现代化设备把我们从琐碎的工作和家务中解放出来,我们轻松了吗?恰恰相反,我们更累了,压力更大了。所以说,没有一个人不需要解脱,不想要解脱。周国平:确实如此,现代人非常忙碌,但并不幸福,普遍缺乏安全感。济群法师:为什么普遍缺乏安全感?就是因为我们的贪著太多。当你对某个东西过分在乎时,它就会成为你生命的支撑。一旦失去这个支撑,就变得无所适从,难以平衡。而当这个支撑是唯一的,甚至会让人彻底垮掉。周国平:如果只是向外寻求人生的支撑点,这个结果几乎是必然的。人必须有内在的支撑点,才会真正有力量。济群法师:从佛法角度来说,生命本身是自足的,完整而独立的。只是因为我们迷失了自己,所以才要向外寻求支撑。但任何外在支撑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如果对某个东西过分执著,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让我们为之欢喜为之忧。周国平:人必须有内在的支撑,有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信念,才能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济群法师:其实我们都知道,世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这不能阻止人类对永恒的幻想——希望感情天长地久,希望事业千秋万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想?正是被执著所蒙蔽。执著越深,由此而来的幻想就越多,依赖就越多。有了依赖,自然会有依赖得不到满足时的失落,进而还会引发焦虑、紧张、痛苦等负面情绪。比如现代人都依赖手机,一旦手机丢了,或是没带在身边,就会紧张焦躁,甚至坐立不安。这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依赖的问题。周国平:手机控,各种各样的控,对外在东西的依赖越多,就越是被控。事实上,那些为财产、权力、地位、名声而活着的人是最不自由的。济群法师:所以现代人都活得很累。可问题是,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时间,又要用各种娱乐把它塞得满满的,最后把自己玩得筋疲力尽。



周国平:现代人的确连休息的能力也没有了。济群法师:解脱就是彻底的休息。当我们通过禅修平息内心所有躁动之后,就能证得空性智慧。安住于空性的状态,才能体会到生命内在的安静和喜悦。这种来自空性的喜悦是纯粹的,不夹杂任何痛苦。周国平:不但芸芸众生,而且哲学家也需要解脱。我看佛经里说,有的人苦思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寻求终极的答案,可是如果说在答案没有找到之前就不能修道,那就谁也没有修得道死亡即已来临。这说的其实就是哲学家,或者有哲学性苦恼的人。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济群法师:佛经里还打了一个比方。有个人被毒箭射伤了,亲友急着要请医生给他治疗,这人却说:“等一下,我要知道射这支箭的人是男是女,什么出身,弓、弦、箭是什么材料做的。在这些问题没有完全弄明白以前,不可拔箭。”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用说,在这些问题还没弄明白之前,一定毒发身亡了。周国平:所以,修道和解脱是当务之急,不能等终极问题解决之后再进行。事实上,很可能正是在修道和解脱的过程中,终极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一定是找到了答案,根据佛法的精神,应该是摆脱了对终极问题的困惑和执著。



2.点亮智慧,照破无明济群法师:印度所有宗教普遍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是无明、欲望、贪著和错误想法。周国平:佛教也一样吧?济群法师:有相通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无明是痛苦的根源。那什么才是智慧的认识?虽然你认识到无明的过患,但你建立起来的认识,可能还是属于无明的范畴,只不过自己以为是正确的。周国平:障碍在哪里?济群法师:障碍有两种,一是所知障,一是烦恼障。为什么我们不能正确认识真理?就来自认识上的障碍,其根源在于生命内在的无明。佛法认为,每个生命既有觉醒的力量,也有原始的蒙昧,即无始无明,根本无明。周国平:这个根本无明是不是人与世界固有的关系造成的,这种关系必然导致某种执著?济群法师:还说不上执著,它是迷惑生命产生的根源。因为有无始无明,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也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所以它是认知的障碍。因为这种障碍,就会导致错误认识,进一步发展出烦恼。在佛法修行过程中,必须不断消除这两种障碍。当二障彻底消除之后,生命才能达到完整的觉醒。就像天上的月亮,我们有时看到的是半个,有时看到的是小半个,有时甚至完全看不到。不是月亮在变化,而是它被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修行,就是不断消除遮蔽的过程。周国平:我以前以为,无明是一种人生不觉悟的状态,不知道还有无始无明。无始无明的根源是什么?济群法师:哲学喜欢追问第一因,追问最初是怎么产生的,而佛法认为,无明是无始的存在。生命有两个面向。西方哲学说“人有魔性,也有神性”;中国哲学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也说“人与禽兽相异几希”。而佛法认为,人有明和无明两面。明是代表觉醒的状态,无明是代表迷惑的状态。当你没有体认到智慧时,生命是处在迷惑的状态;一旦体认到智慧,就进入觉醒的状态。就像光明和黑暗,光明出现时,黑暗就消失了。每个生命内在都有一盏智慧明灯,当这盏灯被点亮,无明当下就不存在了。当周边环境一片漆黑时,我们可能对这个环境有很多想象,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想象会让我们产生种种烦恼,落入这样那样的情绪,痛苦不堪。一旦光明出现,我们才会看到人生真相,看到世间真相,烦恼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周国平:我本来以为,无明是由我执和法执而来。济群法师:无明是产生我执和法执的。周国平:这点我就不明白了,如果说生命中原本就有无明的话,那就很难去掉。济群法师:在佛法看来,无明虽然是无始以来的存在,是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但这种存在是没有根的,是虚幻的存在,而智慧才是本质的存在。所以,一旦本质的存在彰显作用时,就会照破这种虚幻的存在。周国平:请你具体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济群法师:当心陷入一个念头时,这个念头会成为你的一切,完全控制着你。一旦你能体认到心就像虚空一样,那么,所有情绪不过是虚空中来来去去的云彩。不管念头是来还是去,是生还是灭,对你来说就没什么了。你看到念头的一切变化,但心是如如不动的。事实上,虚空才是心的本来状态,它是无限、圆满而自足的。只是因为我们的错误观念和设定,才使它变得狭隘扭曲。周国平:如果说无明是蒙昧造成的,根源在认识,那么问题就在于改变认识。济群法师:因为无明,所以导致我们在认识上有迷惑。就像眼前有一层浓雾,使我们什么都看不清楚。周国平:那么,无明就是人的心灵还没有被智慧照亮的一种状态。济群法师:其实,我们现在都处在无明的状态。人的内心时时有各种情绪产生,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为其左右。在此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内心状态并不清晰,甚至在想要改变现状时,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无明状态。



周国平:不知不觉就是一种无思考的状态。济群法师:不知不觉是有意识的,不是没有意识,只是缺少对自我的觉察力。周国平:没有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济群法师:就像一潭水,当它在浑浊的状态,我们没法看清其中究竟有些什么。只有当水沉淀下来,才会变得清明透彻,其中再出现什么,就一览无余了。心也是一样,当我们躁动不安时,就像浑浊的水。这就需要通过禅修让心沉淀下来,才能看清每个起心动念。周国平:浑浊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干扰,排除外界的干扰,就可以沉淀下来。这的确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行为。接下来,对业已沉淀下来的心念进行观察,可以说是内省,是特殊的认识行为。济群法师:人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这是源于“知”的差别。在佛教中,对“知”有两种不同看法,既有“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赞誉,也有“知之一字,众祸之根”的批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知”包括正知和不正知两种。所谓正知,又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正确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通过禅修开发内在智慧,使心具有镜子般的觉照力,对内在的任何变化清清楚楚;第三个层次,是佛陀的正遍知,又叫大圆镜智,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一切。平常的人,心都处在不正知的状态。因为失去正知,就会产生妄知,即错误认知。周国平:缺少正知,是因为失去,还是原本就没有?济群法师:原来有。《六祖坛经》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周国平:每个人原来都有?济群法师:每个人原来都有。佛法认为,人人都有觉悟潜质,但要通过修行开发出来。换言之,这个宝藏是人人具足的,但能否开发出来,取决于每个人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