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墓石”是真的吗?我有三点看法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3-10 02: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最近又有人提起了这块石头,笔者便把这条博文再拿出来晒晒,供感兴趣的朋友一阅。
1994年,张家湾“出土”了一块刻有“曹公讳霑墓”等字的石头。随后,这块石头在北京日报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它是真的,为首者是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有人说它是假的,为首者是北京文物商店的经理秦公先生(此人已经作古)。
笔者是当时炒作的主持者,同时,笔者也作为记者参与了报道,并近距离观察过这块石头。但是笔者当时只是客观报道而已,对这块石头的真伪没有发表意见;对各方面的看法,也都不偏不倚地予以刊登。最后,也没有就这块石头的真伪作出判断,只是让它存疑而已。笔者以为,作为报人,就应该这样做。但是,那些希望让这块石头发挥更大作用的同志,对笔者的立场和做法多少有些不满。
听说现在这块石头公开展出了,笔者发表点自己的看法,对与不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照实物自己判断。
首先说,对这块石头的“功能”的定性,笔者不认同“墓石”说。将其定性为墓石的,是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已作古)。这样定性的理由是,它不符合墓碑的规格、标准,换言之,它不像个墓碑。比如,它的下端没有榫卯,怎么往碑座上固定?如果说没有碑座的话,光把这块石头立在墓前,位于下面的字就会被土埋住,失去了其作为墓碑的意义;再者,清朝人的墓碑上,通常刻“某某某之墓”,其中的“之”字是不可少的。这些理由也正是一些专家指责石头是赝品、伪作的论据。因而史树青说,这块石头根本就不是墓碑,是墓石,因而这些不合规矩之处就可以统统忽略不计了。
然而笔者要说的是,这块石头本来确是块墓碑。理由在石头的右下角处,有一个明显的、人为加工出来的斜面。按理左下角也应该有个斜面,这样这块石头就可以卧在底座的槽里而立住了。因为这块石头的左下角已经残损,位于该处的斜面看不到了。立在墓前的石头,当然应该是墓碑,而不是什么墓石了。
——笔者是和史树清、傅大卣两位大家一起近距离细致观察这块石头的,笔者当时把这个斜面的存在指给了史先生,但史先生不予重视。
笔者要说的第二点是,这块石头是经过二次加工的。理由在这块石头的上端,即“曹”字以上的部分。只要细细地观察一下,不难发现“曹”字的右上角部分要比其他部分相对光滑、平整。这说明,这块石头曾被刮剥过;相对光滑的部分是没有遭到刮剥而留下的证据。说明这块石头的表面曾经不是这样粗糙的。现在的“曹公讳霑墓、壬午”等字,是在刮剥后的粗糙面上二次刻上去的,所以才不那么清晰。那么。人们有理由认为,这块石头原来可能是另外一个什么人的墓碑。
指出上面两点,并不想以此证明这块石头是造假者的伪作。因为,把旧鬼的墓碑拿来,刮去旧字刻上新字为新鬼所用,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并不新鲜,就像把旧图章的字磨去再刻上新字一样。因而不能判定刮剥石碑表面就一定是为了作伪。笔者认为,曹雪芹晚年生活在北京地区,死后葬在北京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更何况张家湾本来就有曹家的产业!但如果认定曹雪芹就葬在张家湾、这块石头就是他的墓碑,似乎也嫌证据不足,起码还应该再有一块石头——它下面的底座。
笔者要说的第三点是,石头上的字不像是清朝人写的。但凡有一点书法基础的人,也不会把“曹”下的“日”写得那么宽,成了“曰”字;也不会把“霑”字的结构写得那样松散。最大的破绽在“墓”字上。1958年以前,简化字尚未推行之时,草字头是由“艸”化来的,分四笔写,施行简化以后,才变成三笔,写成“艹”的。现在的“墓”字,草字头是三笔写成的。——这是今人的写法。
另外,这块石头的发现者和最初保存者李景柱对石头出土经过的描述,当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现在,李景柱也去世了。这块石头出土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就是个永久的谜了。
笔者没有把这块石头炒成“真品”,因而失去了成为张家湾“功臣”的机会。听说有些人因为这块石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笔者相信这些说法是不真实的——专家、学者,岂能为利益左右!
笔者问心无愧,而且自认为对张家湾作出了贡献:通过对这块石头的炒作,张家湾知名度大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