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解决了中国人打篮球“道与器”的辨证关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30 06: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用思维去认知世间万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西方称之为“哲学”,常用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国称之为“道”,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尝试性对道的描述。“形而上”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产生了“文明”的关键一步,开始问“为什么”,并试图用“逻辑思维”来解释世界。刚开始时人们对它的描述都尝试使用人类已知的物质来类比,比如:希腊哲学家用火、泥巴、木、水等等,老子用“上善若水”,最后发现都不合适之后,西方文明诞生了分科而学的科学,比如:数学、几何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形而下”是指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类似实物性质的,中国文化称之为“器”,也就是世间万物的表层的“相”。《论语为政篇》里有“子曰:君子不器”,那就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不能被物的形象与用途所束缚,君子应该去领悟而且回归到无形的规律的道之中,应该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君子应该是有思想的,懂深度思考的。“画圆战术”蕴含的“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循环观、系统观、辨证观、和谐观和方圆之理。这是引领“画圆战术”运行的根本大道。而具体运行的战术组织形式包括随机落位、发动方式、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则是“器”的层面。介于“道”和“器”中间的是根据篮球运动的规律抽象出来的“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圆、阴、内在融合机制)和变化路线(方、阳、独立个性)的“战术口诀,或者说,是“战术口诀”将“画圆战术”的“道”与“器”联通起来,实现了无形引领有形、无形之中见有形,有形之中见无形。因为抽象出无形的“战术口诀”,“画圆战术”便解决了或者说破解了中国人打篮球的“道与器”相统一的难题。中国人打的传统篮球,“道”与“器”是分离的,人人都可以在说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也可以讲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之道,但道(形而上)若有用,必要有个着落,这着落就是器(学而下),这里的“器”就是战术组织形态的问题。不解决这个“器”的问题,任何“道”的先进思想都难以落地。“画圆战术”在求道、寻道、悟道的过程中,始终在思考谋划将“道”(天人合一、方圆之理)转化为“器”的战术组织形态(最后找到了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道”是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管你看见还是看不见,它都在那里。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在那里。入道难,中国人有重“道”轻“器”的传统,世界观上的“道”人人都可以滔滔不绝讲出多少战略,可方法论上的“器”,缺是需要“悟性”,难道多少英雄好汉,导致在技战术方面的“器”上创新不足,也导致了中国人道器不分的文化传统,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层层都讲“道”而不言“器”,认为道中含器,因为从道中分离不出器,导致落实难,始终解决不了谁来落实、如何落实、落实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西方人讲“道”更重“器”,尤其到了近代,更是如此,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开启了西方文明,而表现在篮球领域,他们更重视技战术(器)的研发,以解决问题为主要。一套一套的固定战术,以团队配合这个“道”,创立出固定战术的“器”。加上受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的影响,固定战术更是大行其道。因为这些有形的“器”,让他们打起球来,执行力强,也愿意像一颗颗螺丝钉融如机器中去运转。这与他们的直线思维、逻辑思维哲学传统密不可分,他们愿意、他们高兴打像机器运行般的固定战术。而中国人的辨证思维、拐弯思维的哲学传统,打起固定战术来就缺少生机活力和创造性似的,更加趋向于打以道领器,以无形引领有形、在规范中变通、变化、灵活机动的“画圆战术”。这是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必须正式这个差异,因此别动辄照搬照抄,中国篮球必须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背景打球,打出中国特色的整体篮球。“画圆战术”的创立,解决了中国篮球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的问题,实现了战术上的以道论器、器以载道、道器合一。作为一种战术组织形态的“器”,给中国篮球人明确了有形的战术路线、战术方法,告别了单打独斗、各自为粗放进攻;作为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的战术体系,战术口诀是其核心方法与关键手段,是保证战术组织有效运行的关键,以无形之道统领有形之器,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体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道”与“器”在“球不上圈,画圆不止”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了辨证统一,彰显了“心中有道,脑中有诀,眼中有器”的有机统一,让篮球进攻由无序进入有序,有序进入有法,呈现出中国篮球特色的整体进攻进攻的高度自组织打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