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理论:《诗坛,说穿了也就那么回事》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30 06: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好像属于小众,就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的“黄金少数”。但是,我们的国度,毕竟是诗歌的国度,谁都能写出自己满意的诗来。诗人,好像并不是少数人的代名词,诗歌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说起现在的诗人,“著名诗人”估计是最多的了。只要提到诗人,在前面加上“著名”二字保准没错。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实力诗人”,比如杨克就是“实力诗人”。我一直没有搞明白,著名诗人和实力诗人,哪个更厉害。都有实力了,那著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啊。同样,既然都著名了,难道还没有实力?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就是暗示着有些“著名诗人”并没有实力,那他们是如何“著名”的呢?难道是靠颜值、性别,或者是别的什么?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种声音,说“脑瘫诗人”余秀华很有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这样的声音,没过多久就平静了下来。最近,又有一种声音冒了出来,说“打工诗人”郑小琼有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我们先不说人们为啥要跟诺贝尔文学奖“过不去”,还是来说说贴在诗人身上的标签吧。为什么现在喜欢给诗人贴标签?脑瘫诗人、打工诗人、农民诗人、民族诗人、女性诗人、年轻诗人、实力诗人、先锋诗人、80后诗人、90后诗人……在这些标签里,有的按年龄,有的按性别,有的按写作方式来区分,这都还能理解。唯独这“脑瘫诗人”和“打工诗人”、“农民诗人”有点不大合适。为何要突出人家身体的缺陷?这是在吸引眼球吗?或者是在卖惨以引起人们的同情?而“打工诗人”和“农民诗人”则是将职业特征突出出来了,这显然也有点不合适。为什么没有教师诗人、医生诗人、公务员诗人,却有个“打工诗人”和“农民诗人”?这是在突出他们的职业特色吗显然不是,这其实也是一种歧视,或者是一种“怜悯”。而在这种“怜悯”里,透出来的还是一种“歧视”。诗人就是写诗的人,只要是写诗的,管他脑不脑瘫,是不是农民,在不在打工,都是诗人,哪用得着要区分得那么明显。说实话,看到这些标签,就能让人感觉到诗坛的“特权”。他们总认为自己是“黄金少数”,是不能掺进沙子的。但这样一些“沙子”般的诗人又冒出来了,而且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怎么办呢?那就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吧,以示区别这些标签,表明了这些诗人的特殊性,或者是“草根性”。即使他们再著名,也不能成为诗坛的正统。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永远也揭不掉。就像梁山上的好汉,即使是被招安了,封了官职,但终究不能成为正统。诗坛的特权,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伊沙对反对现代诗的人一律以“愚众”对待,赵丽华称对现代诗说三道四的人为“蠢H”。无论人们怎么对诗人指指点点,但诗人都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还是特权性的体现。你们整天叽叽喳喳地算什么?连鸟叫都算不上。诗坛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分了三六九等的。里面有“血统高贵”的诗人,有“招安投降”的诗人,还有“破格提拔”的诗人。其实,现在的很多“著名诗人”,原来并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是经过了若干年“奋斗”之后,才有了“诗人”这个身份的。但是,他们一转眼就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以“正统”自居。将后来的那些诗人,看作是“异类”,进而贴上不同的标签。这是不是有点“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