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佛法应如何建立正知正见?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30 06: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及比丘众应请。有一沙门与一沙弥后来。道逢淫女人牵沙门。沙门与之有欲。欲毕到饭家。佛呼沙弥。汝到须弥山下取甘泉来。沙弥已得道。便挑钵于前叉手追。须臾得水来还。其师惭愧踧踖。悔过自责即得罗汉。此女人宿命对也。逢对毕罪乃得道矣。
有一次,佛祖和僧众接受信众供斋,有一位沙门带领一位沙弥后面才到。
在半路上,有位淫女缠住那位沙门,沙门跟她发生淫欲。淫欲之后,沙门去到吃饭的地方。
佛祖就对沙弥说:你去须弥山下取点甘泉水过来。
那位沙弥已经证了阿罗汉,于是就飞过去,片刻间就回来了。
他的师父一看,自己的徒弟都证了阿罗汉,自己却还破戒犯淫欲,于是忏悔过错,自责,他当时也证了阿罗汉。
那位淫女跟他宿世有怨结,所以这辈子障碍他,他偿还了这个债务之后,忏悔业障,精进修行,也证了阿罗汉。
有些人打着佛法的旗号,巧立名目,贪财好色,破佛律仪,无惭无愧,对于这种人,我们可以远离,不要上他们的当。
这种人不管现在头上有多少头衔,以后都会自作自受,受苦无量,实在是可怜。
昔阿育王。日饭千罗汉。后有来年少沙门。与千道人俱入宫。年少沙门坐已。上下视王宫殿。复视正夫人不休。王有恚意。饭已各自去。王留上座三人。问此年少从何来。姓名为何。师事何人。此非沙门。何因将入宫。占相正夫人眼不转休。答曰。此沙门从天竺来。师名某乙姓某名某。有慧明达经。故来以视坐起宫殿。复上视忉利天适等无异念。王前世以把沙着佛钵中。巍巍乃尔。今复日饭千罗汉。其福无量也。所以视正夫人者。万六千人之上端正无比。却后七日寿尽当入地狱。世间无常。用是故视之耳。
以前阿育王每天供养一千位出家人,相当于每天都供千僧斋。
即便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也是每顿饭花10万元。
有智慧的人,自己少欲知足,花钱去作福,广种福田,现世得乐,来世更乐。
有些愚人,自己一顿饭就吃十万百万,却不知道布施,不知道种福田,这种人,往往这辈子还没结束,福报就耗尽了,现世被国法惩治,来世还要受更大的苦难。
有一次,来了一位年少的沙门,跟着千位出家人一起进宫接受供养。
这位年少的沙门坐下来之后,上下打量阿育王的宫殿,然后一直看着王后,都不愿意转移视线。
国王很生气,觉得这位沙门太没礼貌了。
饭后,众僧各自离去,国王特地把三位上座留下来,请问他们:这位年少沙门从哪里来的啊?叫什么名字?他师父是谁啊?这样的人不是合格的沙门,为什么带他进宫啊,他盯着王后看,目不转睛,太失礼了。
上座回答说:这位沙门是从天竺过来的,师父是谁,他叫什么名字,他有智慧,通达经典。
他之所以上下打量大王的宫殿,他是看了大王的宫殿,然后向上看玉皇大帝的天宫,发现是一样的呢。于是念想大王前世是一个小孩,玩沙的时候,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沙土供养给佛祖,放在佛祖的钵中,所以现在有这样的巍巍功德。
现在大王又供养千位罗汉,那个福报也是无量无边啊。
他之所以看王后,是觉得王后在大王16000人的后宫当中,最为美丽,端正无比,但是呢,这位王后七天之后,就要命终下地狱了啊,诸行无常啊,所以看了很久。
王惶怖呼夫人。自归三道人。道人言。王虽日饭吾等千人。千人不能释解夫人意。故当得年少沙门为说经。可疾见谛道。王使请道人。道人还。王与夫人俱头面着地。愿归命令重罪得微轻。道人则为夫人说宿命所可经见者。为现法要。应时欢喜衣毛竖立。则得须陀洹也。夫人本五百世为道人姊。宿共誓先得道当相度。师曰。人无宿命终不从解。亦不相见语言。终不入意。人各有本师也。
阿育王很惶恐,于是叫夫人过来归依三位上座。
三位上座说:大王虽然每天供养千僧,但是我们这一千人都不能开解夫人的心意。如果那位年少沙门为王后讲经的话,王后可以快速证初果。
于是国王就请那位年少沙门回来,沙门回来之后,国王和王后一同头面顶礼,发愿归依三宝,希望让重罪变得轻微。
沙门就为王后说宿命的故事,为她讲经说法,王后当时就非常欢喜,寒毛竖立,很快就证了初果。
夫人曾经500世做年少沙门的姐姐,宿世发愿,如果谁先得道,就要来度化对方。
师父说:如果听法的人,跟说法的人,宿世没有善缘的话,那就很难听进去,不愿意信受奉行,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师父啊。
这个道理容易误解,末学补充几句。
1对于弘扬佛法的人来说,不要以为自己有智慧,要全世界的人都要来听你的,不听你的就是人家刚强难伏。其实呢,很多时候,是你跟听众之间没有结下善缘,所以没人愿意听。
所以你如果有志于弘扬佛法,那就应当做好两件事:精进修行,广结善缘。机缘成熟了,自然可以利益他人,如果机缘不成熟,那就不要勉强。
2对于我们来说,缘分最深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妻儿子女,兄弟姐妹,我们说话,他们相对容易接受。如果你发心利益他人,不妨先从周围的亲人开始,如果你连亲人都利益不了,谈何利益天下人呢?
3我们这辈子未必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师父,那你就不必强求,我们可以从佛经里面,从净土宗的祖师开示里面寻找师父,以法为师,以戒为师,这样的话,能够让你少走弯路,精进修行,如愿往生,下辈子,我们去极乐世界,可以常随佛学,拜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师,那个师父是你在娑婆世界的师父无法比拟的。
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总觉得我认了一个师父,师父说要我如何如何,结果呢,你自己没有能力分辨师父说的是否如法,是否合适自己,那也没办法了,那都是你自己的因果,旁人也不会干涉。
以前说过几次,对于师父,我们要注意两点:
1礼敬三宝,对于一切出家人,都可以恭敬,可以供养。
2依法不依人,对于师父说的,如果如法,你可以赞叹,可以依教奉行,如果不如法,那就不必赞叹,不必奉行了。如果师父讲的不管对错,你都照单全收,那不是变成迷信了吗?
所以我们自己要有正知正见,才能分辨真正的明师和邪师,不至于明师没找到,先被邪师带歪了。
正知正见怎么建立呢?
1每天坚持定课念佛或者念大悲咒,念多了,佛菩萨加持,你自然就会逐渐增加智慧。
2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逐渐阅读佛经和净土宗祖师开示,例如印光大师文钞以及净土五经一论,以及《大悲心陀罗尼经》。
出自:
西土圣贤撰集·第1352部
旧杂譬喻经二卷
吴康僧会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