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莲花的诗句

[复制链接]
查看16 | 回复16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子夜吴歌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韩愈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采莲曲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乌栖曲张籍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清.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青阳渡晋·乐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历来就是文人墨客所咏叹的对象。它的孤高、脱俗让人仰视它的冰清玉洁,令人羡慕.面对它,留禹锡发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由衷赞叹;杨万里描绘了“不著芙蓉近路栽,菰蒲深处却花开”的动人美景;杜牧的名句“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飘十里”,在傲风回首的绿荷形象中融合了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肯苟合求荣的岸然屹立的诗人形象,王维的“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以莲的动态描画出了一幅(三点水一个完)女晚归图;杜工部的“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显示出了小荷长出新叶的勃勃生机;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了荷花的清香;苏东坡的“立是弥勒合掌,坐是莲花瓣开”,写出了荷花凋谢、绿叶枯萎的凄凉景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斜风雨数点,新月柳几枝。行到近春园,立观荷花池。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清塘引水下藕根春风带露沾侬身待到花开如满月览胜谁记种莲人>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白羽频挥闲士坐,乌纱半坠醉翁眠。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燕园不可采莲莲叶空自田田无鱼戏在莲中我亦难入莲间>朱颜碧墨放池畔舞袖挥毫对玉莲尽态极妍宛若生一脉幽香把君难>炎夏雨后月,春归花寂寞;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池塘一夜风雨,开起万朵红玉;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花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为甚委靡躲寒冬既然不愿纤尘染何必立身淤泥中>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京北秋来风景异,天高云淡雁迷离;踏破铁岭无觅处,寻遍荷塘空水遗;无可奈何秋睡去,仙衣胜雪倾心起;何故幽叹无缘见,夏风十里一潭碧。>萧瑟秋风百花亡枯枝落叶随波荡暂谢铅华养生机一朝春雨碧满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辛夷坞》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唐·骆宾王《晚泊》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南朝陈·徐陵《侍宴》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唐·王维《山居即事》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唐·王维《临湖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唐·杜甫《为农》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唐·杜甫《狂夫》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唐·杜甫《暮春》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唐·高蟾《上商侍郎》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宋·米友仁《临江仙》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出净兹寺送林子方》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金·蔡松年《鹧鸪天·赏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江南曲晋·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荷花元·叶梅峤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雨过吹细风,独立池上月。采莲曲明·常伦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荷明徐渭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苏幕遮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剪梅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都是经典,我来找些不常见的: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释】: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浦莲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体裁:【乐府】类别:【未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夜来风吹落,只得一回采。花开虽有明年期,复愁明年还暂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莲曲 作者:【崔国辅】 年代:【唐】体裁:【未知】类别:【未知】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傅经顺)采莲曲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 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 并著木兰舟。《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莲子 作者:【皇甫松】 年代:【唐】体裁:【词】类别:【未知】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注释】①滟滟:水光摇曳晃动。②信舡流:任船随波逐流。③无端:无故。【评解】一、二句与三四词写采莲秋湖,情态淳朴天真,一如荷之出水,不沾尘染。词中句末原有小字“举棹”和“年少”均为传唱时的和声,以加强词的音乐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莲蓬人 作者:【鲁迅】 年代:【近代】体裁:【七律】类别:【未知】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作于:(1900年) ①芰裳: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荷花)以为裳。”荇带:杜甫《曲江对雨》:“水荇牵风翠带长。”②濂溪,即宋朝周敦颐,作有《爱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暑中久不把酒盆池千叶白莲忽开一枝欣然小酌 作者:【陆游】 年代:【宋】体裁:【未知】类别:【未知】千叶芙蕖白玉肤,一樽沆瀣碧琳腴。极知俱出氛埃外,我亦秋风山泽臞。【注释】:原题:暑中久不把酒盆池千叶白莲忽开一枝欣然小酌因赋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作者:【陆龟蒙】 年代:【唐】体裁:【未知】类别:【未知】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注释】: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浦莲/隔浦莲近拍 作者:【周邦彦】 年代:【宋】体裁:【词】类别:【未知】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霭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注释】:此词作于词人任溧水县县令期间。词中写初夏的一个清晨词人信步庭园所见景色。全词用笔纵横交错,富于变化 ,富于空间感。《片玉集》强焕序云:周词“ 模写物态 ,曲尽其妙。”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谓此“为知言。”词的上阕写盛夏的景色,作者勾勒出中山县圃姑射亭的轮廓以及周围的环境。这是一个令人留连忘返的避暑胜地:碧色的翠竹和幽静蜿蜒的小径,给人清凉舒适的感觉;成熟的水里,郁郁葱葱的岸草,喧闹的蛙声,这些夏日里才有的典型事物被集中在一起来表现田园生活,别有一番情趣。“池蛙”,仿佛令人闻到了骤雨前那种湿润的 、带着泥土芳香的气味 。作者下笔十分巧妙 ,他用“新篁”、“翠葆 ”这类精美的词藻替代了普通的字眼 ,给人留下了新奇的印象。其写景的方法充分施展了他对色调运用的才华。作者采用绿色作为主要的基调 ,然后再用暖色加以点缀,又让读者交错地使用视觉和听觉,大大增强了对景色的主体感受 。词一开头,一片翠绿映入读者的眼帘,接着,又交替出现了“金丸”、“浓翠”等色彩斑斓的词,令人目不暇接。“夏果收新脆”中一个“脆”字,概括了对丰硕果实的赞叹 ,“金丸落,惊飞鸟”则套用了李白《少年子》中的诗句“金丸落飞鸟”。随后,又描摹了池蛙的喧闹声,用字选词,锤炼精工。下阕的前三句写词人居住的临水小院。作者用“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来点出小亭的所在,既写了水 ,又写了亭 ,水 、亭相映,美不胜收。“帘花檐影 ”,有的本子作“檐花帘影”。此处并非实指,“帘花檐影”只不过用来代指他居住的小屋,作者将“浮萍”、“帘花”、“檐影”搅混在一起,就是要用它们构成一幅具有朦胧美的水中图画。“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是词人当时生活的写实。从写景到写人,笔锋转得十分自然,“困卧”二字正与“水亭小”相呼应,字面上似乎是从客观环境着眼,然而从全词看,此处恰好是作者情绪的转折点 。下三句 ,则着重刻画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周邦彦是钱塘人 ,此处的吴山当借指他的家乡 。作者从“卧”字起笔,因屏风上的画图而梦游故乡,一直写到梦醒后的惆怅,一气呵成,有起有落,曲折宛转。此词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写景精工,模写物态清新自然。词中所写“新篁”、“曲径”、“夏果”、“飞鸟”、“岸草”、“蛙声”、“池沼”、“水亭”、“浮萍”等物象,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形态鲜明,声色俱佳,是一幅生机盎然,清晰优美的初夏风景图。词之上片移步换景,富于变化,画面设计精巧,自然完美;下片气势顿起,活画出人物的活动与心境,抒发了词人的乡思之情和身世之慨 ;整首词先抑后扬 ,耐人寻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 作者:【苏轼】 年代:【宋】体裁:【未知】类别:【未知】湖上棠阴手自栽,问公更得几回来。水仙亦恐公归去,故遣双莲一夜开。诏书行捧缕金笺,乐府应歌相府莲。莫忘今年花发处,西湖西畔北山前。原题: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持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莲曲二首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体裁:【七绝】类别:【未知】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莲曲 作者:【李白】 年代:【唐】体裁:【乐府】类别:【未知】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溪边:又作溪傍香袖:又作香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莲令 作者:【柳永】 年代:【宋】体裁:【词】类别:【未知】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注释】①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②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③脉脉:含情貌。【评解】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后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集评】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初点月收天曙之景色,次言客心临别之凄楚。“翠娥”以下,皆送行人之情态。执手劳劳,开户轧轧,无言有泪,记事既生动,写情亦逼具。“断肠”一句,写尽两面依依之情。换头,写别后舟行之速。“万般”两句,写别后心中之恨。“更回首”三句,以远景作收,笔力千钧。上片之末言回顾,谓人。此则谓舟行已远,不独人不见,即城亦不见,但见烟树隐隐而已。一顾再顾,总见步步留恋之深。屈子云:“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收处仿佛似之。《唐宋词鉴赏集》: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惟北宋词人往往有之。”从这首词的结句很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它在情景交融方面,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它“高处不减唐人”。参考资料:很多很多,如果楼主还要的话,我可以再给你些。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后湖赏莲花李璟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低头的温柔里有一句绝对好好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本人自编自导感觉好的话给点分呗嘿嘿O(∩_∩)O~{莲亦农情意浓}木子一曲绵绵如细雨,荷莲水上悉戏游。若了莲儿心中意,幸得荷花映日红…洒落莲容随风去,淡笑水儿欲中望。欲问花荷汝所意?才皱眉间境又重…莲儿欲有谈笑意,池旁当有人自来。拂袖意侳采莲女,日照人儿水面浮,秀妆粉沫透斜阳。谁知花儿已落殇,巧看人儿把莲采,玉宇相色饮水中。殇落残莲自水流..玉儿见此心中泣,心间不由采若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2-19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得枯菏听雨声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意青,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周敦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