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七情六欲" 六根清净 是哪"六根"?

[复制链接]
查看19 | 回复19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七情六欲: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1、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2、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3、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4、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二、 六根清净的“六根”如下:1、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2、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3、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4、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5、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6、意根 : 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

扩展资料一、“七情”典故:1、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2、《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3、《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4、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二、“六欲”典故:1、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2、《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3、《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情六欲百度百科-六根清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六根清中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部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扩展资料:佛家认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瞋,贪与瞋,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瞋、痴”的三毒交加。人为善作恶,都是六根的作用。又据《法华经及涅槃经》记载,能得六根清净,便可六根互用,所谓六根互用,那是说,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备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见色,也能闻声、嗅、香、尝味等,耳能闻声,也能见色、嗅香、尝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情六欲;百度百科-六根清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佛学次第统编》: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扩展资料:佛学辞典【 六根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佛教对人的内心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试图寻找出能够解决痛苦的方法。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最终将人的内心分为七情六欲。在早期的心理学,很多都是参照宗教的东西,经常科学手段的不断进步,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心理学。所谓七情,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喜、怒、哀、乐”,只不过后者被简化了。这也是心理学上讲的情绪。在我们的认知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够被人为改变。而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人是一种很主观的动物,无时无刻不受到情绪的影响。有人会认为自己非常理智,其实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在心理学上有一句话说得很意思,人的思想只是他人的复制。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他的一切都来自他人,理智部分占据很少。心理学上认为,人的痛苦来源于他的情绪,也就是七情。想要减轻痛苦,关键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多少,而是他能够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理,六欲也是有心理学解释的,指的是感觉引起的欲望,它的基础是需要感受器官。因为欲望的存在,人才会有心理动机,才会有所行动。在原始社会,人类因为有了食欲,才会有动力去捕猎,填饱自己肚子。而食欲满足之后,就会有性欲,人类才会有繁衍后代的动力。可想而知,欲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过欲望也会它的弊端,过多的欲望,会超出人类的承受限度,最终导致痛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根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六根清净是一个汉语成语,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出处: 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扩展资料七情六欲成语典故: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根清净佛教中认为的七情六欲1、六根是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2、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3、六欲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扩展资料: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佛学次第统编(明·杨卓 编)》: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情六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中认为的七情六欲1、六根是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2、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3、六欲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扩展资料《佛学次第统编(明·杨卓 编)》讲“六根”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情六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六根清净: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六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六根:身体的六种感觉器官,也指六种认识的能力,即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

扩展资料:成语典故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参考资料:七情六欲--百度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意思是: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六根清净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1)七情六欲:qī qíng liù yù【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出处】:《飘荡的尘埃》:“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2)六根清净: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扩展资料:《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七情六欲的近义词:五情六欲。七情六欲的反义词:四大皆空。例句:你看他的演技多好,七情六欲都表现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佛家所说六根是身体的六种感觉器官,也指六种认识的能力,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根”即能生之义,“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其所对之境称为“六尘”,眼所看到一切境界称为“色尘”,耳朵所听到的一切音声称为“声尘”。“识”有分别之义,眼根接触色尘生起眼识,能分别各种物质,耳根接触声尘能生起耳识,能分别各种音声,以此类推。

扩展资料:【 六根 】《佛学大词典》:又作六情,它指五种感觉器官,和反应能动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参考资料:六根-百度百科七情六欲-百度百科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扩展资料: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参考资料:七情六欲-百度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七情六欲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2、六根清净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出处: 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扩展资料《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七情六欲的反义词是四大皆空。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释义:“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情六欲、百度百科-六根清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2-18 18: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情六欲: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六根清净:六根清净是一个汉语成语。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

扩展资料七情六欲来源:《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因此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六根清净来源:佛家认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瞋,贪与瞋,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瞋、痴”的三毒交加。人为善作恶,都是六根的作用。参考资料:七情六欲 百度百科六根清净 百度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