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建筑影响有哪些要求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5-12-11 04: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议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梁思成先生对中西建筑的区别曾做过精彩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先生还说,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观之。”①先生此言可谓中的,他道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两大基本特点: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中西建筑有各自的美学神韵,如果说西方传统建筑是雕刻,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是绘画。以西方的传统建筑为比较对象,我来谈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建筑,在文化本质上,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词汇”,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它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如罗杰·斯克舍登在其《建筑美学》中所言:“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问题实际上是个哲学问题。”中国的宫殿,欧洲的教条,伊斯兰的礼拜寺,印度所得曼茶罗,日本的苦山水,无不充盈着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哲理。中国传统建筑深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浸染,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特殊的建筑语言而迥异于西方。儒家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它光彩照人的绚丽丰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神韵,表示了清醒的理性精神和诗意的浪漫情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例如,从儒家规范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再如古代住宅的建设布局也集中体现了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这种“大”主要体现在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上。“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②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西方的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罗马的凯旋门都注重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中国传统建筑在这种空间处理上的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四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和审美意识,是中国建筑有异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它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中国古典美有两种,一是壮美的形态,偏重于刚,刚中有柔;另一种是优美的形态,偏重于柔,柔中有刚。如果说儒家规范对宫殿、都城、坛庙等礼制性建筑的影响主要强调建筑的伦理秩序和功能,贯注着一种强硬的理性精神,表现出一种阳刚之气的大壮之美;那么老庄风神对园林建筑的影响,则更强调建筑中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充盈着多姿的浪漫情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阴柔之美。周来祥先生曾把中国古典的壮美同西方古典美的崇高做了比较,并做了分析。“本来滑稽、丑是喜剧的本质,崇高是悲剧的本质,中国的悲剧不悲,喜剧不丑,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中国美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讲究中庸之道,讲以礼节情,情理统一、均衡。因此,中国人最讲和谐,不愿把矛盾堆到极点,适可而止。这样中国的悲剧往往是大团圆结局,而西方悲剧大多是灾难深重、死亡。崇高是以痛感转向快感。就是说主观与客观现实发生对立,矛盾冲突,因此陷入苦痛之中。”从这些传统的审美思维出发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西方传统的思维倾向于主客两分,它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基于客观思考,这种对象化的思维模式最终引起人对自然的驾驭、支配,还有就是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的希腊的唯理主义传统,它们反映在建筑上则是无论是黄金比例分割还是透视原理,全是建立在理性的、逻辑思维之上,受制于那种重分析、强调差异或对立而忽视整体的辨证有机的思维模式;而中国的传统思维中自然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它认为自然与人是血肉相联的,也就是主客统一。人和建筑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应自然就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融为一体。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中西园林艺术上都有所反映。 黑格尔曾对中西园林建筑做过这样的美学概括:它们(西方)照比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修剪的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照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一座露天的大厦.”中国的园林建筑则大异其趣,追求的不是几何式的规整性,而是自由性;不是抽象化了的人工技能之美,而是具象化的自然丰韵之美,黑格尔也指出中国园林艺术建筑“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有自然之礼,得自然之趣。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作一比较,似能更看出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之美,西方园林建筑,突出的是人工之美、技术之美,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式图形触目可见,一切景物建构无不体现方中矩、圆中规的精确的数的关系。西方园林正是通过数的关系,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工程学的成果加以物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艺术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以模拟自然山水去取胜。它打破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可以说是对儒家理性制建筑的一次反动。“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将空间意识转化成时间过程,营造出一个广阔自由的审美世界。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园林艺术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沈复在《浮生六记》里谈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他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③可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借景则是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达到无限的空间。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借景的最好例子。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境界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都要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游览者的美的感受。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通过这些门窗,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在这里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方的大教堂也有窗子,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更多的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在建筑的设计观念上,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而这种思想知礼的现世精神反应在建筑上便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建筑便是人际关系的空间模式。中国的宫殿建筑一开始便不是以独立个体的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体现了建筑群的特点。”园林艺术希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为场所的自然化,也体现了重生知礼的精神。其次,在中国建筑尺度的选择上,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苍穹,极度营造神的空间和氛围,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以实现宗教对人的心灵的威慑。可以说,西方古典建筑是以神性的尺度来营造的,而中国古典建筑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制造,这是源于中国传统自然观刚开始阶段就由宗教信仰进入哲学,在促进自然观的发展和早熟,也造成中国人对宗教的清醒和天生的淡泊。经过中国化的佛教性建筑,冲淡了宗教神圣的灵光,采用了无处不显示的儒家生活情境的中国庭园式建筑,世俗气氛相当浓厚,充满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神韵,就在于它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观念。西方建筑中以教堂为甚,以神为中心,把上帝奉为之高无上的造物主,一部西方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教堂的石头建筑史,而中国的古人认为,现世的君主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为君主所建筑的宫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级最高的。而人生中充满了变异,大于宗教重于现实的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建筑似乎没有必要用坚固耐久的石头来筑造,中国古代建筑史也就是一部宫殿和堂庙的木头建筑史。参考资料:http://woshiwo011.yculblog.co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