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对是错?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05-12-11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不能用对错来形容,尤其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来评价李鸿章这样一个人物.
李鸿章 早年在自己家乡训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由此发迹.为镇压太平天国需要,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工洋务企业,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只一.他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等企业为反帝垄断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提倡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捍卫海疆,御敌于国门之外.从而使清王朝建立了南洋、福建、北洋三支水师,以北洋舰队的势力最强,这支舰队花费了李的大量心血.当时,清王朝号称"世界海军第五",我想,如果不是德法等帝国坑害清朝,卖给了中国一些垃圾炮弹(甲午海战中水兵在磨炮弹的情形我想大家一定都还记的)以及慈禧太后擅自挪用海军军费,也许那场战争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在洋务派的建议下,大清又训练新军,建立起现代的军备制度.并开办了北京同文馆等新式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近代人才.由于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人大都是汉族官僚,从而使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靠这些有钱懂的洋务又掌握军队的汉族官僚.这大大提升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总之,我觉的,我们不应该用无产阶级的眼光来看待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具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为他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但是做为一个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并做了大量的尝试,李鸿章做的也算是尽忠尽职了.所以说李鸿章签也并不是他的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1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价李鸿章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凤标、福济,其房师则为孙锵鸣。…………参考资料:http://www.chbook.com.cn/viewsub.asp?id=8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1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并不是卖国行为。马关条约是日本和清政府签的,李鸿章只是代表而已。一个人是决定不了历史的,更不能说签马关条约是李鸿章的错,因为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签条约是历史的必然,并不能因为是谁签的而归咎个人。李鸿章签,和别人签,都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据说李鸿章为了减少对日本的赔款,在谈判席上据理力争,因此遭到枪击,用自己眉骨里的一颗子弹挽回了中国两亿两白银的损失。李鸿章一生是忠于大清国的,而且自身素养和外交素质极高,对于某些历史书上类似于“卖国贼”之类的评价,不敢苟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1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当时历史的环境,条件,一切因素来看。我不敢说李鸿章是对是错,至少认为李是大清的支柱,也是大清的外交第一人。如果对他整个人的评价就是这样,如果论某些事情,当然作为一个人对错皆不可避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1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他签马关条约是被动的,他不得不签.在洋务运动是,他也出了不少力,创办了许多工厂.但是其中他却赚了大量的钱财.所以说他是错的,但有是对的.当然是对的,不过当时的时代制约了他的能力,束缚了他的手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1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是-----时代的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1 1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