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棘球蚴病的中医治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15-5-3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房棘球蚴病的中医治疗

发病时间:不清楚
多房棘球蚴病的中医治疗

补充说明:多房棘球蚴病的中医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5-5-3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林海
主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多房棘球蚴病过去一直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医时往往是晚期不能手术切除即使进行肝部分或半叶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很高多房棘球绦虫较细粒棘球绦虫略小。成虫长1.3~3.0mm,宽0.28~0.51mm。节片有四五个。头节有吸盘四个。顶突上有两圈小钩,共13~34个,大小不一。卵巢分2叶,位于节片后半中部。子宫弯曲,末端膨大为袋状,或球形,不分侧支,与细粒棘球绦虫妊娠节片内子宫有12~15分支不同,孕节子宫无侧囊,内含虫卵,平均为300个。成熟节片中睾丸数26~36个,较细粒棘球绦虫的睾丸(45~65个)少。生殖孔均在中横线前的侧缘,多为不规则交错开口,也可见一侧性开口。潜伏期很长,从感染至发病一般在20年或以上。多房棘球蚴病病程长,具隐袭进行性特点。早期无临床症状,仅在肝脏B型超声波普查时发现。1.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隐痛或(与)肿块。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1)单纯肝肿大型 临床症状视病变部位与大小而异。肝右叶顶部为好发部位,肝脏背后内侧向上肿大,抬高膈肌,有时肝脏肋下未能扪及。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病变位于肝左叶者,病种早期即出现上腹肿块,易于发现。患者一般情况视病程长短、肝内病变范围大小而异。轻者一般情况尚好,重者肝脏整叶或两叶均有广泛病变,患者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2)梗阻性黄疸型 泡球蚴病变累及肝门,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黄疸为进行性,常伴有皮肤瘙痒、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3)巨肝结节型或称为类肝癌型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局部隆起。肝左右叶均极度肿大,分别在助缘下与剑突下10cm左右,质硬,表面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肝脏B超与CT扫描检查可见肝整叶大部被破坏,而另一叶呈显著代偿性增大,后者质度较软。2.肺多房棘球蚴病肺部病变可由肝右叶病变侵袭横膈后至肝,或因血运转移引起。临床症状以小量咯血为主。少数患者并发胸腔小量积液。3.脑多房棘球蚴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限性癫痫或偏瘫,但视病变部位而异。颅脑CT扫描可见颞叶或(和)枕叶蜂窝状低密度病灶。脑型患者均伴有明显肝与肺多房
2015-05-03 18:24
投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5-5-3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良红
主治医师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多房棘球蚴病过去一直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大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医时,往往是晚期,不能手术切除即使进行肝部分或半叶切除,术后复发率也很高 本世纪70年代末期甲苯达唑(endazole)首先用于治疗本 病,取得一定效果治疗剂量为每天50mg/kg但根据国外报告即使治疗期限长达43年,在治疗后1~6年复查。复发率为37%。效果不满意。 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的效果优于甲苯达唑其剂量为20mg/(kgod)(体重以60kg为限),分2次口服治疗期限根据肝脏病变范围大小为3~5年采用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梗阻性黄疸与咯血于治疗开始后1~2月内消失脑型偏瘫患者经长期治疗后也好转恢复治疗后复查时所有患者腹部隐痛消失一般情况显著改善。肝脏CT扫描显示肝内病变钙化现象十分显著,尤其病变周界出现环形钙化。患者对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轻而少仅少数患者开始服药时有头昏乏力等轻微反应继续服药后自行缓解个别患者出现显著脱发,停药后可自行恢复。疗程中可有血清ALT活性暂时性升高,可能与肝内虫体死亡引起炎症反应有关并不一定是药物本身所致。疗程中应每3个月检查血象与肝功能试验,注意有无白细胞减少与药物性肝损害的毒副作用
2015-05-03 18:24
投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