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议论句是什么,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哪个地方都有千里马,自己这匹千里马也成了普普通通的其中之一抒发了自己的落魄寂寞,身闲心劳,有一点自我嘲讽的意味(闲人)~也想找个知己的奢望~这是我根据字面以及自己的身境的理解~请勿以为吾乱"翻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了他自矜,自解,自嘲,乐观豁达的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我是八年级学生老师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对官场的追名逐利的厌倦,对安逸闲适生活,对自然景色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句。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两句表达追求自由娴静的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两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2 2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发现美后的舒畅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