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钙怎么办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5-10-5 1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儿缺钙怎么办
保密 | 0个月
2005-10-05 12:04:25
2人回复

健康咨询描述:
患儿 男年龄:46天
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以奶粉为主食,乳汁为辅事,近来到医院诊断缺钙,请问46天刚出生婴儿 ,应该怎样补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0-5 1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1.可以多带宝宝出去晒太阳,晒太阳时尽量把宝宝的皮肤暴露在外,如头、脖子、手、脚甚至胳膊、小脚、臀部等。每天大约晒10至20分钟便可。 2.选择一种含丰富钙质又易吸收的优质奶粉。3.母亲要多吃些含钙较多的食物有大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鱼、虾、蟹、蛋、木耳、紫菜、雪里红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0-5 1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来源:三九育儿频道时间:2004.01.0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故本病主要见于<2岁婴幼儿。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且多数患儿属轻症。因我国北方冬季较长,日照短,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两者,前者存在于植物中;后者系由人体或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维生素D 2和D 3人体内部都没有生物活性,它们被摄入血循环后即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相结合后被转运、贮存于肝脏、脂肪、肌肉等组织内。维生素D在体内必须经过两次羟化作用后始能发挥生物效应:首先经肝细胞微粒体和线粒体中的25-羟化酶作用生成25-羟维生素D(25-OHD),这是维生素D在人体血循环中的主要形式。常作为评估个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检测指标,25-OHD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在其生理浓度范围时,作用较弱;为了获得强力的生物活性,25-OHD必须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l-α羟化酶(属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下再次羟化,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即1,25(OH)2D。根据目前对1,25(OH)2D的合成、代谢过程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的研究,1,25(OH)2D已被认为是一个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也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营养成份,也是一个激素的前体。 由25-OHD转变成具有激素特性的l,25(OH)2D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严格控制:①甲状旁腺素(PTH);PTH促进1-α羟化过程、增加1,25(OH)2D的合成。②钙、磷:低钙血症可刺激PTH分泌增加,从而间接促进1,25(OH)2D的合成以提高血钙水平,血钙过高时则抑制PTH分泌;低磷血症则可直接增高血浆1,25(OH)2D。③1.25(OH)2D自身:1,25-(OH)2D血浓度过高时可通过负反馈机制减慢l-α羟化过程。④其他:生长激素、胰岛素和雌激素等均有促进1,25(OH)2D对合成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循环中的1,25(OH)2D约85%与DBP相结合;约15%与白蛋白结合;仅0.4%以游离形式存在,可对靶细胞发挥其生物效应。l,25(OH)2D的作用方式与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类固醇激素相似,,其受体羟基端的激素结合区与1,25(OH)2D相结合后,受体上DNA结合区的“锌指”再与相应的基因结合、从而改变细胞的表达水平。已知受1,25(OH)2D调控的基因产物有钙结合蛋白(calbindin,CaBP)、骨钙素(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纤维结合蛋白、l,25(OH)2D 受体、I型胶原、24羟化酶和1-α羟化酶等。l,25(OH)2D是维持钙、磷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它通过对肠、肾、骨等靶器官的作用发挥其抗佝倭病的生理功能:①l,25(OH)2D促进小肠粘膜细胞合成CaBP,以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②骨骼生长和钙化必须有1,25(OH)2D的参与,除了增加肠道钙吸收提供骨钙化所需外,l,25(OH)2D还促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合成,促进骨钙素的合成、使之与羟磷灰石分子牢固结合构成骨实质,1,25(OH)2D还可促使间叶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从而发挥其骨质重吸收效应。③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磷派出、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钙化作用。 近年来还发现1,25(OH)2D尚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功能的调控过程。【病因】(一)日照不足
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296-310nm的紫外线照射始能转化为维生素D 3,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故婴幼儿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容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二)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较少,不能满足需要;乳类含出生素D量甚少,虽然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母乳喂养儿若缺少户外活动,或不及时补充鱼肝油、蛋晃、肝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亦易患佝偻病。(三)生长过速
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快,需要维生素D多,易发生维生素D乏性佝偻病。生长迟缓的婴儿发生佝压病者较少。(四)疾病因素
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严重肝、肾损害亦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五)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使维生素D和25(OH)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糖皮质激素会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病理】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理改变是由于细胞外液中钙、磷浓度不足(乘积<40),骨钙化过程阻,破坏了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正常程序,骨骺端骨样组织堆积,临时钙化线失去正常的形态.成为参差不齐的阔带,骺端增厚、向两侧膨出,形成临床所见的肋骨“串珠”和“手、足镯”等征。扁骨和长骨骨膜下的骨质也矿化不全.骨皮质被骨样组织替代,骨膜增厚.骨质疏松.容易受肌肉牵拉和重力影响而发生弯曲变形;颅骨骨化障碍表现为颅骨变薄和软化、颅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方颅”。【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3月一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的病变、肌肉松弛和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后数月出现,患有骨软化症孕妇的母乳喂养儿可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佝楼病症状。重症佝偻病患儿还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一)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此期常无骨胳病变,X线骨片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二)激期
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6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卤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至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方盒样”头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型区别。胸廓骨骼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患儿,肋骨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肋骨骺部内陷,胸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即成漏斗胸;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道横沟,称为郝氏沟(Harrison groove),这些胸廓病变都会影响呼吸功能。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在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畸形。正常1岁内小儿亦可有生理性弯曲和轻微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以后会自然矫正.须予以鉴别。患儿在会坐和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严重低血磷导致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重症患儿脑发育亦受累,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贫血常见。此期血生化检测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长骨片显示骨髓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样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变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三)恢复期
患儿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会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l-2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骺X线影象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四)后遗症期
婴幼儿期重症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2岁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其骨骺干骺端活动性病变不复存在。【诊断】按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避免发生骨骼畸形。早期的多汗、烦闹等神经兴奋型增高的症状无特异性,因此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的准确率较低。正确的诊断必须源自对病史资料、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结果和骨骼X线检查的综合判断。血清25-(OH)D在早期即明显降低,是可靠的诊断标准。其正常值为25~125nmol/L(10~50μg/ml),当<8μg/ml时即为维生素D缺乏症。【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治疗应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剂量为每日50-100μg(2 000-4 000IU),或1,25(OH)2D 3(罗钙全)0.5~2.0μg,视临床和X线骨片改善情况于2-4周后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每日10μg(400IU)。对有并发症的佝偻病,或无法口服者可一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320万~30万IU,2-3个月后口服预防量。治疗一个月后应复查效果,如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和骨骼X线改变无恢复征象,应与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鉴别。对已有严重骨骼畸形的后遗症期患儿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治。【预防】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倭病是一自限性疾病,充足的日光照射和每日补充生理剂量的维生素D(400IU)即可保证体内的25-(OH)2D和1,25(OH)2D 3浓度正常,因此,孕妇应多作户外运动,饮食应含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新生儿在出生2周后应每日给予生理量(10~20μg/日)维生素D;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即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和给予预防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简单地说老百姓说的缺钙就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来源主要是通过日照皮肤产生,也可以通过吃肝脏,蛋黄等获得。植物中也含,但很少。一般生后2周就要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