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很简单的小学数学题~~你肯定会!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07-11-11 14: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2都只是符号,都只是人定的,所以1+1=2只是一个表达式罢了,如果当初人们把“3”定义为“1”,“4”定义为“2”,那么我们现在就没有1+1=2了,而是3+3=4。 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於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 所谓的1+1、1+2等等都是一个形式,他的意思: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 ”),是不是指我们现在一直在说的“1+1=2”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5 + 7 ”, “4 + 9 ”, “3 + 15 ”和“2 +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 +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 ”和 “2 +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 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都只是人定的 比如说.ABCD 为什么不是DCBA呢?因为已经规定了顺序了. 1234也一样. 印度人发明出这些数字的时候, 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 如果当时阿拉伯人是改变了原本印度人的顺序为1345267 那么现在我们学习的都是1345267 可能当时的顺序就不是这样的.有可能样阿拉伯人想搞搞创新.把数字顺序调换了.(自己的想法)头都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1 14: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1 14: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1+1=2,你想想,一个苹果再加上一个苹果就共有两个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1 14: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2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1 14: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2华罗庚都没做出来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