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个大熔炉,我清清白白,可是和我一块的同学老师都不清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7-11-30 05: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通过劳动交往产生了语言的意识,然而社会交往是媒介而不是语言、意识的物质承担者(器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意识是在人类劳动交往的基础上和语言同时出现的。语言与意识形影不离,语言是意识的有声化,意识是有待发声的语言。我国古代认为,支配语言和意识的器官是人的心脏。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对心的认识及其功能、作用,长期以来,正误参半。由此产生的关于心理现象与物质、实践关系的解释,也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我国古代认为,心脏是承担血液活动的器官,《素问·痿伦》说:“心主身之血脉”。这一认识是基本符合近代医学的科学认识的,即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我国古代认为,心脏也是人的思维或心理活动的器官。《国语·周语》说:“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反映心脏是思维器官的成语俗语则更多,如心中有数,心领神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直口快,心照不宣,心明眼亮,心怀叵测等。关于思维与物质的关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礼记·乐记》指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把心理现象看作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是正确的,不过把心脏当作思维的器官,与科学事实不符。习惯成自然,后人沿用古人“心理”一词,用它代称大脑思维,那么研究思维活动的规律,也被称为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人类长期认识的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学取得的新进展,最先回答了心理的实质。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学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结合建立在实验心理学、解剖学基础上近代心理学的科研成就心理活动的实质进一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本身就是物质的。人脑结构极为复杂,由神经元、神经系统、脑(分为小脑、脑干和大脑)、大脑皮层(分叶和分区)组成。人脑主管人的全身运动和感觉。现代科学发现,患脑疾病的人,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如果大脑受到意外损伤,那么人的思维就将受到影响,如左脑又称言语脑、左脑不同程度伤损,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失语症、失写症或失读症;右脑又称艺术脑、形象脑,右脑伤损,将会影响形象思维能力。大脑产生意识,是复杂的生理、物理、化学过程。1979年以来,美国密苏里大学约克、金森等学者,利用脑电图机和脑波型纸带记录仪,要求被测试者重复特定的词语,分析记录脑电波型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的波型;同一词语,无论测试者是谁、出声或不出声,似乎有比较近似而特定的波型。他们在40名被测试者身上,鉴别出27个词的音节的脑波型图式。这些学者试图建立脑波型词汇的计算机系统,通过输入人的服波型由计算机翻译成词语,“听到”一个人的意识。人脑的电波研究,是破译人脑生理、物理、化学过程有意义的尝试,说明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劳动及社会生产组织(交往方式)把人由物种和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在这一长期进化中,首先是劳动,然后是互相交往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时,便产生了语言,语言和劳动一起推动了脑髓的发达,其他感觉器官也随同人脑共同完善。“脑髓和为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作用,为二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人凭借语言实现心理反映叫意识。动物有心理活动,但动物没有意识;鹦鹉能学舌,但鹦鹉没有自己的语言;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后,人的心理便是意识和语言的统一。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却不是意识的源泉,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及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意识只是人类所有。人类的意识在心理活动中有三个特征:一是意识具有自觉性。在现实生活中,凡作用于人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被人有意识地反映。二是意识具有能动性。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意识有目的、有方向、有预见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改变周围的环境,使之符合主观的需要。如宿舍卫生太差,人可以能动地去清理它。三是意识具有社会性。意识是在社会劳动、社会交往中发生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反映,决定着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的意识对物质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心理在客观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动者,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首先,从心理产生的机制看,人与自然交往,人与社会交往,交往是联接人与交往对象的媒介,交往对象通过媒介反作用于人,使人在实践中感知它、认识它、辨别它、选择它,触发了人的心理活动。第二,从个人的心理发展看。人的心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化而愈来愈复杂。每个人都有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一般是两者同步发展,如幼儿园的孩子生理年龄小,心理成熟度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成人心理显然已非幼儿心理所能比。孔子对自己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及与实践的关系曾有精彩的总结。《论语·为政》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从人类的心理发展来看,人类的心理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知识的积累而愈来愈成熟。人类今天的心理,远非人类童年时代的心理水平,这是不言而喻的。人类通过实践,不仅使人类精神成果越来越丰富,认识能力及领域日益扩大,而且促进了人类自身思维器官的不断进化。因此,人类交往活动的历史,也是人类心理活动不断发生发展的历史。社会交往心理学的基本轮廓人类的交往从人类发展史出发,可分为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两大领域。人与自然交往要靠协作性劳动来实现,经验和成果也要靠人与人的交往来互相交流、传播和深化。因此,社会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交往的产物。人类社会由互相交往的个体组成,人类的心理或思维活动自然可分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的心理活动。从哲学上讲,它们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是个体的意识有待上升为社会意识,如劳动发明了生产工具——石刀,如果甲把它称石刀,乙把它称石镰,丙把它叫石锄,必将引起人们意识和交往的混乱,故个体语言和个体意识要在一定社会范围内规范化、统一化,成为一种公认的、共同接受的意识;二是社会的理性认识对个体的理性认识起辨别是非的作用,个体的理性认识有赖于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的理性认识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个体的理性认识作出判别与评价、吸收与扬弃;三是社会由无数个体,联合组成社会共同体,个体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个体心理只能在代表统治者阶级意志的社会心理支配下活动,如个人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等,不能置社会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等于不顾,必须受到社会心理的制约;四是在阶级社会中,个人是一定阶级的成员,个人意识受阶级意识影响最深。社会意识是有阶级性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没落阶级的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研究社会交往心理学的任务是:既要探索个体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精神世界的一般规律,也要探索社会交往制约下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集体)、个体与社会,即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彼此作用的一般规律。心理是心理过程和社会交往心理属性的有机结合,个体心理是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统一,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过程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心理决定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反作用于社会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心理指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所表现的相对独立的心理。每个人要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便是“知”,认识客观事物总会产生一定的感情,这便是“情”;人为实现目的必须克服困难,这便是“志”,知、情、志三种心理密不可分,彼此联系制约构成了个人的一般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即社会共同心理素质,它是形成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社会心理指一定社会的民族,由于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与共同文化而表现的相对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它反映社会(民族)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尤其是阶级社会,社会心理一般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或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人与人的交往无不打上代表统治阶级社会意识的烙印。然而,一定社会或民族心理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继承与扬弃的过程。马克思说:历史学家“必然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占统治地位的将是愈来愈抽象的思想,即愈来愈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故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确实提出某些“具有普遍形式的”反映大多数人认识和利益的理论,如《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礼记·缁衣》云:“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可以说古代凡具有“民主性的精华”的那些意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并随历史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人体意识与社会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总和。感觉、知觉、想象和思维,构成心理活动复杂程度渐次递增的序列,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觉是客观事物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并经过传递神经作用于大脑的对该事物属性的反映。和古希腊先哲相似,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研究人的感官与感觉,《史记·乐书》指出:人有五种感觉器官(耳、目、鼻、口、心);思维器官(心)控制其他感觉器官及身体,使人产生味觉、嗅觉、视觉、听觉、体觉(触觉)。《荀子·论礼》云:“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可见,我国公元前三世纪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已将五觉与人的欲望相联系,探讨“礼”调节五欲的作用。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自觉地安排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而实现目的心理状态。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意志有明确的目标,有的放矢。意志可从两个方面来安排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一方面激励、推动人去从事实现目的的必要行动,另一方面是制止和避免各种使实现目标受到干扰的因素;二是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人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要求人体的一些部位可由意识支配,如手、腿、臂等,没有人体必要部位的配合,那么愿望就很难实现;三是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联,一方面要克服实现目的的外部阻力,如设备、资金、人际关系、生活条件等不甚理想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如灰心丧气、缺乏信心、畏缩不前、观望徘徊、粗心大意等。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优秀的意志品质要靠长期教育和学习、靠艰苦环境的磨炼来培养。参考资料:网上收集,自己编撰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