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圈能否解释一下?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10-1-21 22: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把世界划分为四大文明区:(1)东地中海文明区(包括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希腊等);(2)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包括印度及其周边地区);(3)东亚文明区(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4)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包括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1-21 22: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1-21 22: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文化圈概念 一般把世界划分为四大文明区:(1)东地中海文明区(包括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希腊等);(2)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包括印度及其周边地区);(3)东亚文明区(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4)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包括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内核,出现了若干文化地理板块,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群体(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文化位势差”的存在,导致先进文化自然向相对落后的一方传播,落后文化一方主动地汲纳、消化先进文化。前者称为“内核文化”、“原型文化”和“辐射文化”,后者称为“外缘文化”、“变型文化”和“受容文化”。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文化圈。 有人把世界划分为五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印度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并衍生出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三个层面是:(1)物质文化: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2)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学和佛教的传播;(3)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四根纽带是:(1)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2)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3)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4)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在古代东亚,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与三个文化近邻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同质文化丛的东亚文化圈。 文化群体间的汲纳吞吐可以跨文化圈进行。在同一文化圈内,内核与外缘、原型与变型、辐射与受容文化之间,并非单向流通关系,而存在相互学习、消化、发展、改造。 二、东亚文化圈中的中、韩、日交流 中国、韩国、日本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中华文化对韩国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经济率先发展,在错误的扩张政策主导下,在20世纪上半叶吞并韩半岛,发动侵华战争,三国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1965年6月,韩国和日本邦交正常化。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92年,中韩建交。三国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世界经济的繁荣都有很大贡献。 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中华文化的发生期,大体是在与东亚文明区以外诸文化相隔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其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中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相当久远的历史时期领先于东亚诸国,产生出巨大的文化辐射力。 中华疆域相对封闭的格局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生、发展的地理前提。这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前后递进,绵延不绝,也使中国人染上了“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渐走出闭塞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核心是中国哲学。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百家争鸣。秦代尚法家,又盛行神仙之术。两汉时儒学盛行,并逐渐定于一尊。六朝隋唐时,儒释道并举,有时释道居先。宋以后理学对社会上层的意识形态曾长期起支配作用。理学以儒为表,释道为里,熔三者于一炉。 近代以后,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也取得了新的形式,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占有主导的地位,儒道的结合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人的问题高于一切,认为人们之间有一种共同点,即人性,人性也就是道德性。孔子把人性解释为“仁”,孟子解释为“仁、义、礼、智”,荀子解释为“义”,他们强调人的终极目的或人的价值就在于道德人格的自我实践,并从个人道德扩及家庭、社会和国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1-21 22: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把世界划分为四大文明区:(1)东地中海文明区(包括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希腊等);(2)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包括印度及其周边地区);(3)东亚文明区(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4)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包括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等)。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存在着若干个文明与科学的中心。以这些中心为内核,出现了若干文化地理板块,叫做“文化圈”,即由主要文化特质相同或相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多个文化群体(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文化体系。[ ]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间“文化位势差”的存在,导致先进文化自然向相对落后的一方传播,落后文化一方主动地汲纳、消化先进文化。前者称为“内核文化”、“原型文化”和“辐射文化”,后者称为“外缘文化”、“变型文化”和“受容文化”。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文化圈。 有人把世界划分为五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印度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 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并衍生出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三个层面是:(1)物质文化: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2)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学和佛教的传播;(3)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四根纽带是:(1)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2)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3)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4)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在古代东亚,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与三个文化近邻互相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同质文化丛的东亚文化圈。 文化群体间的汲纳吞吐可以跨文化圈进行。在同一文化圈内,内核与外缘、原型与变型、辐射与受容文化之间,并非单向流通关系,而存在相互学习、消化、发展、改造。 二、东亚文化圈中的中、韩、日交流 中国、韩国、日本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中华文化对韩国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经济率先发展,在错误的扩张政策主导下,在20世纪上半叶吞并韩半岛,发动侵华战争,三国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1965年6月,韩国和日本邦交正常化。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92年,中韩建交。三国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世界经济的繁荣都有很大贡献。 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中华文化的发生期,大体是在与东亚文明区以外诸文化相隔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其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中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相当久远的历史时期领先于东亚诸国,产生出巨大的文化辐射力。 中华疆域相对封闭的格局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生、发展的地理前提。这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前后递进,绵延不绝,也使中国人染上了“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渐走出闭塞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核心是中国哲学。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百家争鸣。秦代尚法家,又盛行神仙之术。两汉时儒学盛行,并逐渐定于一尊。六朝隋唐时,儒释道并举,有时释道居先。宋以后理学对社会上层的意识形态曾长期起支配作用。理学以儒为表,释道为里,熔三者于一炉。 近代以后,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也取得了新的形式,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占有主导的地位,儒道的结合构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人的问题高于一切,认为人们之间有一种共同点,即人性,人性也就是道德性。孔子把人性解释为“仁”,孟子解释为“仁、义、礼、智”,荀子解释为“义”,他们强调人的终极目的或人的价值就在于道德人格的自我实践,并从个人道德扩及家庭、社会和国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参考资料:www.baidu.com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