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译文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10-1-30 22: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觉得还是背古文来的有意义。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译。对以后很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1-30 22: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1.开张圣听2.赏罚公平3.推荐贤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1-30 22: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兵力衰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内宫和朝廷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者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做好事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的法则有所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差的将士,都能够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江山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能够扬名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认真小心,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能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不保留的进谏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我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1-30 22: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人力疲惫 、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危机存亡的时刻。然而宫廷里侍卫大臣毫不懈怠;朝廷外忠诚的将士舍身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痛惜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出身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屈尊,三次在草庐当中拜访,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