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可可西里>关于人物是怎么塑造的影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17-11-25 01: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以来,受传统文学理论影响的文学批评,都把塑造典型形象视作创作的最高目标,置于理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以典型形象去概括生活的方式主宰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塑造典型形象并不意味着人物形象有超越其他构成因素的更大审美价值。一味地关注分析形象性格,只会导致对影片不正确的批评。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性格如何突出,而是他们与社会环境之间建立的冲突关系,强烈地表达出反抗破坏生存家园行为的精神意志,这正是一代人的生存和情感体验。 很多人说来人物性格一片模糊,没有丰富的个性,性格即选择,陆川将社会生活的内涵概括于人物性格中,这具有相当的难度,好莱坞最成功的此类银幕形象就是阿甘。人物设置分为三类: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可可西里》使用了群像式的人物设置。同类艺术结构的影片代表作为《罗马十一时》,正如编导德桑蒂斯所说:“引起我们注意的应当不仅是个别人的命运,以及当时当地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巧合,同时还应当是局外人所看不见的罗马。”影片的这种立意决定了它的群像式结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可可西里》的人物设置关系了。 群像式结构也存在主次关系,其中的核心人物仍从属于这个群体,日泰就是核心人物。人物性格刻画,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有三种方式: 1, 语言,即对话。记者在一开始采访日泰时,这种对话就遭到了拒绝,所以对话的方式行不通。 2, 行为。想通过行为去了解西藏同胞,那等于做梦:)即使是在西藏生活了十多年的知青也无法真正理解西藏同胞,所以我们放弃吧:) 3, 事件。通过事件去分析背后的社会根源,这就是陆川要做的。性格即命运,反过来,命运也即性格,日泰在跟盗猎份子的对抗中牺牲了,当他面对一大群盗猎份子选择的不是妥协而是对抗,如果还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血性男儿,那我也再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了:) 可可西里野耗牛队每个队员的命运,凝聚成了一幅英雄的石像,就象我说过的,“有些山脉注定面目模糊,有些嘴巴注定张大发不出声音,有些国家注定没有命名……”我们记得了日泰(索南达杰),但很多牺牲的队员我们注定无法记得他们的名字,我们注定无法知道他们有过怎样美丽的青春年华和笑容,那些年轻的生命…… 记者角色设定: 1, 代表了城市文明对可可西里的文化审视; 2, 有利于交待剧情和情节展开; 3, 提供了导演作为旁观者的情感体验; 4, 最重要的一点,记者角色成为一个意念符号,可可西里的未来需要这个角色去参与重建。一直以来,可可西里的意识形态封闭,在遭到有组织的盗猎分子破坏时,这些组织背后就是强大的西欧市场,面对这一切可可西里仅靠自身保护是无济于事的,记者角色相当于一个SOS信号,为可可西里目前的状况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只有相应依靠秩序强大,更为开放发达的文明,城市文明,引进更强有力的手段打击犯罪,才能使得可可西里重建自身平衡与协调发展。对比日泰的无政府状态,在没有强大的后盾支持的情况下,必然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