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及“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起源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7-12-6 0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资产阶级对教会黑暗统治产生不满,因而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尽行的一场思想运动:由彼特拉克(Petrarca,Francesco,1304~1374)提出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反应影响: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代表人物:意大利与其代表人物 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 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代表人物:诗人:但丁、彼特拉克; 哲学家:伊拉斯谟、马基雅维利;作家:薄伽丘、马基雅维利; 画家: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 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 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德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丢勒等。 法国与其代表人物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 英国与其代表人物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哲学家: 托马斯·莫尔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只有8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http://bk.baidu.com/view/17446.htm 这是他和他的理论的详细介绍人本主义:http://bk.baidu.com/view/8081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6 0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人为本最早起源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西周便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之后儒家的“仁”政、墨家“兼爱、非攻”都含此义。其中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直接地阐述了把人或民当作根本的思想。但以人为本的思想普遍被人们接受是在16世纪的西方。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是宗教神学统治的黑暗时期,“哲学是神学的婢女”。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打开了摆脱神的统治的闸门,在但丁、彼特拉克等代表人物的领导下文艺复兴席卷整个欧洲,人们要求解放思想,摆脱神的禁锢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他们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人权,反对神权。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鼎盛,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此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由禁区走向热门的曲折之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几十年里“人权”这一概念一直未被接纳,90年代在企业文化中引入西方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才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理论的误导。中国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苏联模式的传统马列主义,它否定人的个性,排斥人道主义,坚持阶级斗争、革命和专政,把人与人的斗争推到极端。同时争论不休的“姓社姓资”的问题,使领导者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否定了以人为本这一“资本主义”的形态,并斥之为修正主义。斯大林时期的民众在政治上没有个人权利,在经济上也仅仅作为为国家实现目标的工具,集体主义将个人与国家的对立很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二是党在建设时期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任务是带领人民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但是建立政权之后就不同了,应当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执政党应当面向全社会执政为民。如果不以人为本,就可能偏离公正,驶离正确的道路。“以人为本”的思想被压在人们心中不见天日,直到改革开放才慢慢被人们认可。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当作首要任务,将其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得失成败的标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让人们迅速摆脱了贫穷。但片面地单纯地强调生产力,不注重综合指标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政府官员为了政绩,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事实并未带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于是1992年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开始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6 08: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人为本:这个词的最初的起源考证有困难。我们对他的熟知是在胡锦涛担任总书记之后。对这个词的理解解释肯定有不同的版本。我个人的理解有三方面。一。 突出人的重要性。无论在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没有把人作为重要的主体凸现出来,主要讲的是神,讲的统治者的权力来自神受。所以,对于古代先哲们的曾提过的思想“以人为本”来说,不现实。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意识到“人”的重要性。还停留在“英雄创造历史”的观念中。所以,无论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对此进行论述,强调人的重要性。二 本的概念 。本就像树根,根固,能吸收营养和水分,整棵树才能茂盛生长。根腐烂,毁坏,植物就逐渐死亡。本还有本源的意思,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国家兴旺,民族昌盛的原动力来自于哪儿。理解了本的概念,才能有助于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三 以人为本的概念就是对“君为臣纲”思想的否定。古往今来,历来都是强调统治者尊贵,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负责任。而以人为本的概念把统治者变成管理者,变成服务员。统称公务员。责任也界定的很清楚,阐述的很详细。过去有刑不上大夫之说,更别提对皇帝的惩罚。只有大厦将倾,朝代更替才能出现君王易主这种大动荡式的惩罚。所以,现在能够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并大力推行,主要得益于多年的改革开放。只有当人的思想逐步转变后,才能理解新思想的深刻内涵。而当一个小圈子很封闭的时候,人们对新思想的认识就不会产生革命性的行动。更不敢说对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