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的仕途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他后来淡薄名利?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7-12-19 12: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景明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省)人。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何景明性耿介,鄙荣利,对当时政治黑暗不满。在《玄明宫行》等诗中讽刺了皇室的奢欲和刘瑾的用权;在《盘江行》等诗中揭露了官军屠掠人民的罪行;在《兴隆祀丁曲》、 《罗女曲》、 《平坝城南村》、《偏桥行》等诗中,描绘了他行经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情风物。这些诗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在“七子”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何景明传》)。他也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他在《述归赋》中披露自己的文学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不坠古人之余烈”。这在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用。正德年间,他这种主张产生颇大影响,“四方学士感愿知先生,车马填门巷”(《何大复先生年谱》)。但他的复古主张单纯从形式上着眼,并未注重继承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使文学创作走上错误倾向。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思想平庸,艺术上缺乏特色。著有《大复集》38卷。  何景明(1483-1521),信阳人,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一号大复山人。父号梅溪,封征仕郎、中书舍人。兄弟4人,景明居小。8岁通诗和古文,有“神童”之称。弘治十一年(1498年),应乡试中举,年仅15岁。后到京城求学,以年幼才高名满京都,皇族人急相迎致一见,“所至聚观若堵”。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在京与名满天下的文人李梦阳、文冠“山河”的边贡等交游文坛,攻古文辞。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共同向统治文坛的“台阁体”文学发难,发动文学拟古运动,使京城内外为之倾倒,称弘治“十才子”。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康海、五九思、王廷相合称为复古派的“前七子”,天下推举景明、梦阳、祯卿、边贡为“四大家”。李梦阳称赞何景明“是时少年谁最文?太常边丞何舍人”。景明居官立身能主持正义,宁折不阿。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窃权乱政,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景明毅然上书礼部尚书许进,劝其申张正义,抑制刘瑾弄权,语言极其激烈。事为刘所闻,对何百般忌恨,伺机报复。景明弃官加乡,虽被追削官职,但不屈服。正德六年(1511年)刘瑾败死,经大学士李东阳提议恢复何景明的中书舍人,何上任后依然“志操耿介”。李梦阳入狱,众臣不敢秉公直言,独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出梦阳。正德年间朝政腐败日重,皇帝收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不理朝政。景明上疏指责“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言词激烈,看到奏疏的人无不为之缩舌。不久,进吏部员外郎。保景明名起东山后,达官贵人争以结交为荣,皇帝的义子宦官钱宁,送一古画求他题词,景明说:“此名笔,毋污人手。”空留多年,终不给写一字。何景明一生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他任陕西提学副使时,教学生专攻“经术世务”,选择优秀生到正学书院学习,亲自讲解经学。嘉靖初,忽然呕血,辞职回乡,到家6天后病故,时年39岁。  何景明一生“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称有“国士风”,终身勤奋,留下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当时集成26卷,后人续集分类至69卷。另有《大复集》38卷,《乡射礼直节本》、《雍大记》30卷,《学约》、《大复论》等3卷,《校汉魏诗》14卷,编定王右丞诗集5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